戴叔伦,在唐代虽然难以与李杜比高下,但他的《兰溪棹歌》却是诗中名篇,许多人都能倒背如流。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诗的意境非常清新宁静。
在一场春雨过后,天气凉爽宜人,一弯如眉之月在溪水边的柳梢上挂着。借着这微明的月色,向远处眺望,吴越一带的山色朦胧缥缈,在清澈、平静的兰溪上,倒映着自己的倩影。因为刚刚下过三天的好雨,鲤鱼也趁着夜色美好来沙滩上游玩。
从字面上解释,上文是看不出什么问题的。但是这是戴叔伦写的一首棹歌,而不是一般意思上的抒情诗,因此整首都应站在棹歌的角度去鉴赏。
什么是棹歌?就是打渔者唱的歌。
为什么打渔的人喜欢在夜晚捕鱼呢?我想,一者是因为夜晚更安静,鱼不被喧嚣打扰,更容易捕到鱼。二是鱼在夜晚更安静,不像白天到处觅食,游动急速,所以夜晚更易捕到鱼。第三,在月光不明的夜晚,利用般上的灯火来吸引鱼群,也容易多捕鱼。
如杜甫的《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第三联就提到了在夜里有渔人和樵夫在唱歌,而且不是一处两处,而是“数处”,说明半夜打渔的人并不在少数。
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里也提到了在雨夜,只有船家的灯火还点着,为什么?因为船家正在趁着夜色捕鱼啊。
杜甫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渔樵生活的,而戴叔伦是站在打渔者的角度来写这首诗。他写的这首虽然不一定是真的要交给渔家去唱,但在他的心里,是真的去模拟渔家来反映生活的。
如果站在渔者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这首诗,那就应该是这样的:
今晚的月亮只是弯弯如眉,正好去打渔。到那里打鱼更好呢?到那兰溪去,那柳阴下的水湾里,是鱼儿们喜欢的家。放眼兰溪,看到白天青葱的高山,现在都倒映水中,使水面更沉静了,这个时候正适合打鱼。刚刚下了三天的好雨,兰溪也涨起来了,鱼儿也应该多起来了。尤其是鲤鱼,长得又快,又爱成群结队,是不是也顺着水流跑到沙滩上来了?如果真是这样,那让人多么惊喜呀。
这样解读,虽然可能有点俗,但是雅中有俗,俗中有雅,才是真生活。诗也可能雅俗共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