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阔别20多年,长江第一鲜刀鱼,重
TUhjnbcbe - 2023/6/6 22:00:00

最近,一张兰溪渔民捕获不知名小鱼的照片在朋友圈流传。鱼类专家分析,这种小鱼为刀鱼,意味着刀鱼重现兰江。为辨真伪,浙江日报记者开启了一段寻鱼之旅,并在今天的浙江日报头版刊发。

冬日的兰江,碧蓝而宁静,江水缓缓流淌。清晨6时,天蒙蒙亮,兰溪南门湿地公园附近的江面上,渔民陈池新站在渔船上,用力撒下一网,然后敲击着木头“赶”鱼入网。

“师傅,你见过这种鱼吗?”陈池新的船一靠岸,记者连忙将手机上点开的一张照片递了过去。这张照片上,3条银色小鱼躺在渔船甲板上,鱼形侧扁狭长如刀,一条细长的臀鳍犹如极薄的裙边。

“看着有点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但一下子喊不出名字。”陈池新琢磨了半天说。

在兰江畔询问多位渔民无果后,记者来到兰溪市农业农村局渔业中队,这里有一位在兰江边工作了30多年的老渔*人梅新贵。“绝对不会错,这肯定是刀鱼!”看到照片的一瞬间,梅新贵兴奋得一下子站了起来。

刀鱼,又名刀鲚,有着“长江第一鲜”之称,正濒临灭绝。梅新贵介绍,钱塘江刀鱼和长江刀鱼其实是同一鱼种,“老底子说的钱塘江土著鱼,刀鱼名列其中,可见当时这种鱼之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刀鱼是钱塘江里最主要的经济鱼种,鱼市上随处可见,兰江也是如此。然而随着水质下降,刀鱼一度不见踪影。

兰溪地处金华江、衢江、兰江交汇处,拥有发达的水系和丰富的渔业资源,但本世纪初,受环境污染、挖沙滥捕等影响,该地区的鱼类资源快速减少。为了治水,兰溪通过黄砂整治、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方式,令兰江水质实现了从Ⅳ类到Ⅲ类的逆转,部分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水质变好了,当地人最明显的感受就是鱼变多了。

作为兰江中的“新宠”,刀鱼是何时出现的?在梅新贵的帮助下,几经周折,记者终于找到了最近在家休养的渔民杨清松。“这照片是我年9月拍得,我也是几番求证后才知道,原来是它。”杨清松说。

(左一为杨清松)

杨清松是兰江上的一位职业渔民,这碗饭吃了30多年,没想到差点在刀鱼身上“走了眼”。那一天,他在三江口一带捕鱼,一网下去捞上来3条刀鱼,每条20来厘米长、半两重。“兰江上,刀鱼差不多快绝迹20多年了,一下子没有认出来,差点当成杂鱼卖掉。”杨清松回忆说。

“现在还能见到刀鱼吗?”记者追问。

“难哦,冬季几乎很难见到刀鱼,反正我是没再抓到过。”杨清松摇着头说,刀鱼属于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季才会溯江而上,夏秋季又陆续回到大海。

水清则鱼归,这并非偶然,近些年,“重现江湖”的鱼类在兰溪还真不少。前两年,有人在兰江边捕虾时,发现了一条长相怪异的针鱼,上嘴唇短,下嘴唇犹如绣花针一样又尖又长。这种鱼对水质的要求很高,必须达到Ⅲ类以上水质才能存活。“自从兰江水质变好之后,多年未见的一些鱼类都开始出现了,比如针鱼、娃娃鱼、花鲈等,这些都不是人工放养的。”年过六旬的老渔民陈金法说。

然而,相比其他鱼类,刀鱼的出现意义更大。曾在兰江水域做过渔业资源调查的省农业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刘金殿告诉记者,刀鱼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历来严格,很难穿过不符合生存条件的受污染水面,导致洄游线路一再缩短,这也是钱塘江刀鱼渐渐销声匿迹的重要原因。“如今,在钱塘江中上游支流出现野生刀鱼,不单单是水质变好这么简单,更主要的是传递出整个钱塘江流域水系生态改善的信号。”刘金殿说。

水系生态改善并非一朝一夕,经过多年治理,兰江流域再现天蓝水清、水产丰饶,生物多样性正在逐步恢复。

“怎么弥补断裂的水生生物链?我们一方面在兰江阶段性禁渔,另一方面加大增殖放流的力度,既改善了兰江水质和生态环境,又能促进渔民增收。”兰溪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每年,上千万只(尾)兰江蟹、花鲢、白鲢、黄尾密鲴等被投放到兰江之中,它们不仅可以净化兰江水质,更丰富了该水域的渔业资源。

唐代诗人戴叔伦曾乘船路经兰溪,留下这样的诗句: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如今,水清、岸绿、鱼肥的兰江美景重现。

来源:浙江日报记者金梁沈超

1
查看完整版本: 阔别20多年,长江第一鲜刀鱼,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