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你过得好吗?
??
(这是特殊的一次总结)
让我们打开我眼中的这一年
让我们打开我的这五年,
回顾然后展望
年远景目标
记得一定看到最后,有诸多惊喜。
……
我们都在见证历史!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
我们都在经历改革!
这一年,刻骨铭心,新冠疫情,席卷而来,
多日“宅”。逆行者
这一年,在半年里,没有聚集,一切按下,
暂停“键”。云监工
这一年,青岛这里,衣食住行,考察参观,
新时“代”。奥力给
??上图为年国庆期间出版的长江日报changjiangWeekly
[武汉正与国际接轨英文周刊带你看“双节”]特刊封面,这是长江日报赠刊
考研准备中……
你准备好了吗?
我准备
好了!
考古考公
赶考中
与你同在
这段文字说的很清楚,此城方圆不过里许,但是建造的坚固而雄伟,只为驻兵之用,而不是为居民或商业集镇所建,实际上是一个大堡垒。明代在北方除大规模修补长城外,还修建几个这种专为驻兵的城,如锦州地区的“兴城”等。戚继光当年曾明确规定,象这样三里大的驻兵之城,应由一万户老百姓来供养。“拱极”城不过里许,大概有三千多户居民就能供养得起了。因其位于畿辅重地,故建造的“俨若雄关”。
清因明制,仍为驻兵之所,只是改为“拱北城”。那么“宛平’’之名又从何而来呢?辽时曾把唐称幽都的地方改名为“宛平”。明代初都南京,此地设。此平布*司”。改大兴府力北平府。及迁都北京,因系皇帝所在,永乐年问,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府内设二县,一为大兴,一为宛平。二县署均在城内,为畿辅酋邑。
明·沈榜在万历年间所著之《宛署杂记》,明确记载了宛平县署在北京城内,“北安门之西”,约在今交道口西一带;(大兴县胡同在今交道口东南)县辖范围为:“城内分土:前从棋盘街,后从北安门街以西”;以东则为大兴县界。城外分土,其西南界为“由卢沟桥六十里至稻田村,抵良乡界修。这时拱极城尚未兴建,自然同宛平县署毫无关系。清因明制,宛平县署仍在城内,与拱北城亦无关系,不过在县辖地区之内而已。
辛亥革命后,改府为尹,顺天府改称“京兆地方”。驻兵制度废,因城垣坚厚,有人提议把宛平县署(县署当时在北京城内鼓楼附近)移到这里,改北京城为市区,但是未能立即实行。年,曾强令县署迁移,但次年仍回到城内。至年,实行市县区域划分,宛平县划归河北省,宛平县署方正式迁到这里,但是并无值得称道的建设。当时民间有谚语:“卢沟桥最大的是风,最小的是城”。又说:“城里最多的是土,最少的是兵”。因为这城名为驻兵,但驻兵制度久已废弛,又无市*建设,故有此讽刺。
县署迁到这里仅九年,“七·七”事件发生,宛平城首当其冲,真是起了保卫祖国的作用。当时的河北省行*督察专员兼宛平县长王冷斋驻在城内,曾派员缒城而出,与日军交涉。此后不久,该城即陷入敌手。但是“七·七”伟大的全民抗战由此发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荣的一页,宛平县城由此名垂史册,为世界人民所纪念。(这里,清时改名为“拱北”城。它的形制结构初建时与普通县城不同,全城只有东西两门,并都有瓮城及城楼,整个城墙比较厚实、坚固,主要是有利于防卫京师。)
这就是宛平县城的简要历史及其名称的由来。
从年始建至年全面抗战,恰恰为三百年。
这三百年中。二百七十多年为兵营,八年沦入敌乎。
目前城墙上尚有日军当时炮击的累累弹痕。
这些弹痕在现在修城时已保留下来,并立牌说明。
(下图是一处保留至今的当年炮弹爆炸孔,
过去五年间我3次去了这个地方)
宛平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年,崇祯皇帝为了防止农民军攻击京城,命御马监太监武俊在永定河东岸的京畿咽喉要道上,主持修建了这座城池。城池位于宛平县境内,因而叫宛平城。
显而易见,最初宛平城承担着拱卫京城的作用,是一座卫城,与一般的城池不一样,城内只设置了两道城门,即东面的“顺治门”和西面的“永昌门”。清朝时期,“永昌门”改名为“威严门”。城里除了军营之外,也没有大街小巷、商铺、市场、钟鼓楼等一般县城常有之物。
宛平城扼守于京师通往蒙古和中原等地的唯一通道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久而久之,这里成为了南来北往的商旅必经之地,逐渐繁荣、热闹起来。清朝时期,宛平城吸引了许多商户和平民迁移进来,兴建了商铺、茶楼、酒肆、驿站、庙宇等。
在清朝,老北京城的城区范围,主要由宛平县和大兴县管辖。其中,东部由大兴县管辖,西部由宛平县管辖。宛平县的最高行*长官叫知县。众所周知,知县是“七品芝麻官”,正常情况下为正七品,但宛平县和大兴县属于“京县”,知县均为正六品。不过,哪怕是正六品,宛平县的知县依然不好当。
大致说来,有3点原因。
一是京城里高官云集,王公贵族到处都是。随便一个部院出来的办事人员,级别都比宛平知县高。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办事,宛平知县往往在夹缝里过日子,十分难过。
二是宛平城是进入京城的咽喉要道,京官外出办事,封疆大吏进京觐见皇帝,都要经过宛平城,并在这里稍作歇息。每当这时候,宛平知县都必须亲自迎接他们,设宴款待,并送上一笔银两,以尽东道主之谊。宛平知县的级别低,见了京官和封疆大吏只有叩头跪拜的份。
这样一来,他们一天到晚都在不停地叩头跪拜。于是另外一句歇后语“宛平城里当知县——跪着的差使”产生了。
三是宛平知县辖区内有一个先农坛,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诸神的地方,里面除了有各种祭祀建筑外,还有一块面积为一亩三分的田地,是皇帝的自留田。
从清朝顺治皇帝开始,每年农历仲春亥日,皇帝会亲临先农坛,在这块自留田里表演耕作。皇帝出行,总是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宛平知县要负责所有人员的安全和后勤保障,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导致吃不了兜着走。
这3点高风险,让宛平知县成了一个“高危”官职。但真正的“高风险”还在后面。
皇帝表演耕作完毕后,宛平知县并没有完事,还要尽心尽责地管理这一亩三分田地,保证秋天的丰收。要是庄稼欠收了,皇帝的脸面往哪搁?因此,宛平知县得安排专人负责插秧、除草、灌溉、施肥。到了收获的季节,他们还要负责将收获的稻谷存放在先农坛的神仓院,供九坛八庙祭祀使用。
先农坛的一亩三分田地有了好收成,宛平知县就安全过关了吗?不存在的。宛平知县还要完成一件艰巨的任务——向皇帝征税。
清朝从雍正皇帝开始,废除了汉唐以来实行的人头税,实施“摊丁入亩”制度,按照田地的多少征收“地丁银”。按照“摊丁入亩”制度,先农坛的一亩三分田地自然也应该缴纳“地丁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向皇帝征收“地丁银”,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宛平知县的任务。
就这样,每年秋收过后,宛平知县就会向皇帝征收一次“地丁银”。皇帝为表示尊重国家税收制度,一律批准,由内务府负责缴纳。而在征收“地丁银”后,皇帝往往找一个借口,要么把宛平知县调任其他地方,要么提拔使用,总之不会将他留在宛平,第二年继续找自己收“地丁银”。宛平知县的任期,最多就是一年。
于是,老北京人常唠叨的一句歇后语
“宛平城的知县,一年一换”产生了。
刚刚聊完北京,
下面咱们说说南京
南京是一座充满人文气息的城市,不仅拥有现代的众多元素,更重要的是拥有几百年的都城记忆。在明代的时候,南京并不是首都(民国是首都),而是一座陪都,即使是这样,直到现在依旧保存了许多完好无损的古建筑。
玄武湖畔·夜景
挹江门是南京城墙上的一座城门,是连通南京城内与下关码头(中山码头)的重要通道,位于中山北路上,城门东侧为狮子山,西侧为八字山。
挹江门于年凿开,为中山码头和下关火车站入城的交通要道,原名海陵门,为一孔城门,年扩建为三孔城门,改为现名。城门上“挹江门”是戴季陶题写。城门上建有双檐翘角箭楼9间,是目前南京较为完好的城楼之一,当年孙中山灵柩由浦口过江,就是由此门入城的。
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从此门进入南京市区。面对着挹江门城门,耳边响起老南京人儿时的歌谣:“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把刀,城门底下走一遭。”这就是老南京人对城墙的真实情感。在南京城墙多年的岁月里,让很多南京明代城门化为了尘土,而依然保存下来的南京城墙和城门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正是因为它的存在,让南京城有了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地方。
为迎接孙中山的灵柩从中山北路经过,当时的国民**府用石头在山腰垒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个大字,人们从此改称此山为“八字山”。上世纪60年代末,八个字变成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70年代末又换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字。如今,游人登上山腰,拔开树丛,还能依稀看出这八个大字的痕迹。近百年来,八字山名字虽然未变,但早已物是人非,八字山仿佛是一面镜子,折射出这座城市的岁月变迁,人世沧桑。
南京我还会去的
青州古城是一座历史文化
底蕴深厚的古城。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有余年的发展史,0余年的文明史,十二年的国都辉煌,先后存在过广县城、广固城、南阳城、东阳城、东关圩子城、旗城等六座古城池。它是一座少有商业痕迹的古城。如今,它不仅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山东省少有的5A级免费旅游景区。当人们走在青州古城时,会发现这里的消费也很低,完全不像5A景区的消费。古城中吃住价格基本和外面一样,这里没有学习过其他景点涨价的操作模式,在青州古城,人们可以真正领略到古城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青州古城最真实的面貌。
在济宁城区,有一段米左右的老城墙遗址,可怜它被人遗忘的太久,城墙上面荒草野树杂乱无章,除了这段遗址外,人民公园东南角的假山和太白楼都是老城墙留下的一星半点的痕迹!
因战争和人为而残破的城墙还是一点一点被拆掉了。城墙的石头和砖成了现成的建材,建房盖屋时都用上了。从一定意义上说,老城墙似乎并没有消失……
一个有古城墙的城市总是给人以凝重的历史感,那巍峨的城门也总给人庄重的仪式感,可惜的是今天有古城墙的城市已不多了。明清时期的济宁旧城达到鼎盛,城墙很完整,据《济宁市志》记载:济宁老城墙有城门四个均有内外门(城门和月城门)之分,均系双城门。南门“宣阜门”,匾额“野入青徐”;北门“宗翰门”,匾额“云连海岱”;东门“绥华门”,匾额“邹鲁接壤”;西门“萃成门”,匾额“获麟古道”,后易名“湖山毓秀”。四个城门还建有影门墙,即所谓的“四爻”:南爻,在南城门上;北爻,在北门内外城门之间;东爻,3在东门外与月城楼相对;西爻,在西门里与城门相对。民谣里唱道:南门高,北门低,东门外,西门里。
四个城门的内外城门瓮城上各有门楼一座,四城角上各有戍楼一座,南门城楼左右和北门城楼左右各有城楼一座,总计在城上共建城楼15座。南门城楼“翙凤楼”,匾题“金汤永奠”,其月楼名“会通楼”;北门城楼“望岳楼”,匾题“拱翼神京”,其月楼名“拱辰楼”;东门城楼“圣化楼”,匾题“气连海岱”,其月楼名“宾旸楼”;西门城楼“思麟楼”,匾题“汶济澄清”,其月楼名“近治楼”。东南角城楼“凫绎楼”,后改名“五奎楼”;东北角城楼“洸泗楼”;西南角城楼“凝翠楼”,后改名“曾子楼”;西北角城楼“耀金楼”。在南门城楼“翙凤楼”东侧重建“太白楼”,西侧建有元武楼,又称“玄武楼”。在北门城楼“望岳楼”西侧建有“得胜楼”,也称“文胜楼”,又称“奎光楼”。
作为一个95后的老济宁人真的很想见识一下当年老城济宁是一个什么风貌,幸好年,济宁招商引资项目“济州古城”马上开工了,希望建成后能重现济宁旧城风貌!让我们的后人依然可以见到有着历史沉淀的济宁老城。年我将去济宁博物馆和济宁图书馆。
你是哪里人?
王台人!
恁那地方为什么叫王台呢?
不知道!
不知道就细细听
小编翻了翻资料,
说名字,自然需要翻看历史,
王台地区最早见诸史册是西汉时期——柜县(东汉时期裁撤掉)
(《增修胶志》“柜城,在治东南四十五里,洋水之南。”即今王台附近。
《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将柜城标注于此。
《水经注》:“柜艾水出柜艾山,东北流经柜县故城西);
注:建国前王台属于胶州(增修胶志是民国时期胶州重新编纂的地方志里面有王台地区的记载)。洋水之南(洋水是现如今的巨洋河)。现如今的铁橛山《水经注》作柜艾山。洋河 汉代称柜艾水,后又称洋水。
秦朝统一全国后,地方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
琅琊郡为三十六郡之一,这是琅琊郡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琅琊郡治,秦时在琅邪,西汉在东武(西汉时期的东武就是现在的诸城,也就是那时候柜县属于琅琊郡,而郡的治所在诸城不是现在的琅琊镇附近),东汉初年曾在莒县,此后均在临沂境内。
然后,王莽起义斩汉朝为两截,当时王莽改元为大新(新朝)。《水经注》上这样记载“王莽之祓同也,世谓之王城。又谓是水为洋水矣,又东入海。今其地仍名王城,而社讹为王昌矣。”
注:王莽篡汉时,青州府范围内有大量起义军。王莽的军队走后老百姓将这个地方命名为大王的城池,后来讹传或者误传成王昌。随着历史的进程,可能中间战乱人口锐减,再后来名字变成了“王台”。
当然,因为历史悠久,王台周围曾经出现过不少秦汉时期的古物,例如巨洋河畔经常冲荡出秦汉时期的古钱币,瓦片之类。
以上是第一种王台名字的来源
当然也可见悠久的历史。
李世民东征高句丽(当时的朝鲜思密达+现在的中国一部分),贞观十八年(年)7月,唐太宗命令水陆并进,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统率战舰艘,士兵人,自莱州泛海趋平壤。以李世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李道宗、张士贵步骑6万征辽东;次年2月,唐太宗自洛阳出发,御驾亲征,率军前往辽东城.
在王台地区修建了一座瞭望台(当时是从莱州过海去平壤打高句丽,经过王台也是非常可能的),并在王台地区设立镇一直至今多年(那个时候可能叫做王台或者王台铺、王台驿之类)。
王台这个名字,
小编猜想可能是这样的,
你们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
叫瞭望台
(太绕嘴)
↓
叫望台
(省去一个字吧)
↓
叫王台
(古代老百姓没几个人认识字的,
后来可能随着时间流逝,连字都错了)
于是乎”王台“这个名字
用了一千多年。
板桥镇曾经有座海神庙,来往路过的人都会来这拜一拜,祈求平安。那是宋元丰七年(年),高丽国(今韩国、朝鲜)国王和世子先后病逝,朝廷派大臣杨景略前去吊唁。杨景略从板桥镇出发,虽然在海上也遇到了大浪但总算平安归来,他心里产生了个想法,在那年冬天他建议朝廷在板桥镇设立海神庙,一来感谢海神的保佑,二来也便于中外船民敬神礼佛。清代由闽浙商人捐款在海神庙的基础上建了天后宫。天后宫,也称天妃宫,海神娘娘庙,闽南、台湾地区称妈祖庙。天后相传姓林名默娘,济世救人,尤其保护海上航者,宋代封为“夫人”,元代晋封“天妃”,清代又晋封为“天后”。
青岛天后宫旧影
青岛天后宫近照
明代以来,泥沙淤积,胶州湾缩小,胶州码头迁至塔埠头,又在塔埠头建了天后宫。据清代《胶州志》、《重修胶州志》及《胶州直隶州关厢建置开方图》等文献记载,天后宫位于胶州内城的东南,永济桥东的石头街与麒麟街(今孙家街)之间。“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波浪长,长长涨,长涨长消”,这副读上去有些拗口,却又言简意深,平仄协调的对联,原镌刻于胶州天后宫大殿的立柱之上。天后宫的门前有一座高大精美的牌楼,上面有清代胶州著名书法家冷文炜的题字。牌楼正面的题字是“威震咸孚”,牌楼背面的题字是“海不扬波”。
我一直对海神庙的位置存在疑惑,有关文字记载海神庙在板桥镇,但没有确切的位置。直到有一天我得知天后宫又叫海神娘娘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在东关大街附近的天后宫就是在原来海神庙的基础上建起来的。文物保护法规定:第九条各级人民*府应当重视文物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确保文物安全。基本建设、旅游发展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
第二十二条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但是,因特殊情况需要在原址重建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府文物行*部门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府批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需要在原址重建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府报国务院批准。
多了两座楼,但毁了再也无法复制的遗迹,短视的谋事者,实乃千古罪人!从文物保护法可知,州署、文庙、市舶司、考院等原址重建已几乎没有可能,板桥镇遗址地上建筑将长期保持原有风貌。
异地重建的板桥镇文旅项目进展迅速,重建的板桥镇里复建了通济桥、安澜桥等横跨于云溪河上的古桥,也复建了高丽亭馆、市舶司、榷场和水师营。我觉得只是复建的面积太小,没有城墙,真正的板桥镇历史上是有城墙的!年8月曾经去过复建的板桥镇的一部分,12月10到14日我专程赴济百花洲、趵突泉、十笏园和青州古城。了解山东历史和命运。
真的很羡慕西安,
看城墙,
原汁原味,
也有锻炼健康的激情;
真羡慕山西,
有府衙和牌坊,
修旧如旧。
才是真正尊重历史。
太白楼现状
太白楼:即“太白酒楼”,是唐代贺兰氏经营的酒楼,原址坐落在古任城东门里(今小闸口附近)。李白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同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移家至任城(济宁),居住在酒楼之前,“常在酒楼日与同志荒宴”。
李白去世近百年时,唐懿宗咸通二年(),吴兴人沈光过济宁时为该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作《李翰林酒楼记》一文,从此“太白酒楼”成名并传颂于后世。宋、金、元代对该楼都进行过重建和修葺。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开凿济州河时,任城城池北移今址,明代初期城墙易土为砖。明洪武二十四年(),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重建太白楼,以“谪仙”的寓意,依原楼的样式,移迁于南门城楼东城墙之上(就是现今的地址),并将“酒”字去掉,更名为“太白楼”,留传至今。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如果时光回到北宋熙宁八年,如果有机会和苏轼一同登上超然台把酒言欢,你又会吟出怎样的千古名句?超然台本是北宋时期,苏轼在密州(今诸城)任太守时修建,直白点说就是当时苏轼为自己修建的一座休闲娱乐饮酒起诗的城楼,“诗酒趁年华”,与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烧酒享乐相比,“诗酒趁年华”展现了作者火焰一般人生热情,种种苦难在这火焰下都将被融化。“趁”字呼应“春未了”,趁春还在年华尚青把酒吟诗莫让年华虚度!旧台翻新以“超然”命名,作者登此台果然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一人在前飞驰,而一群人马也紧跟其后,沙粒飞扬,策马奔腾,传来一阵阵“哒哒哒”的马蹄声,这是在干什么呢?那是密州百姓正随从太守出猎呢!
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年),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当时的密州,简直就是一个烂摊子。由于王安石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用人不当,且操之过急,给当地百姓造成了很大伤害,致使密州呈现出一派衰颓景象。不仅如此,密州还出现了连年大旱,而且蝗虫泛滥成灾。在这种天灾人祸交加的情形下,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为了生存,很多人不得已落草为寇,四处偷盗。之前的好几任太守,虽然都曾试图改变密州的社会状况,但成效微乎其微。
苏轼到任后,看到密州的惨状心急如焚,当即就投入到了救民于水火的行动中。他先是开仓放粮,从州衙官吏的口粮中匀出一部分,为断粮的饥民解决燃眉之急;同时上书丞相韩琦,如实地反映了当地的灾情,要求朝廷赶快选派官员来密州视察,并请求神宗减轻当地的赋税,或给予民众一定的补助。
在灭蝗中,苏轼亲自出马,他从经验丰富的农民那里学来灭蝗要诀,带领着农民用火烧,深埋等方法铲除蝗虫,并动用部分仓米以奖励捕蝗有功人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蝗灾很快就得到了控制,百姓的心头终于卸下一大负担,社会秩序也明显开始好转起来。
针对当地“盗贼渐炽”的情况,苏轼及时向朝廷上奏了该地情况,“县官不如现管”,“天高皇帝远”只能靠自己,苏轼可谓是知己知彼再行动,他摸清了他们的出没规律,制定了一套捕获方案。他先是让衙役装扮成百姓,深入到盗贼聚集的场所,然后将他们一网打尽。当然苏轼还是很有人情味的,对于没有犯下大错且愿意改邪归正的盗贼,苏轼还帮助他们重建家业。
人心最难得,尤其是民心,到苏轼如此治法,深得民心,那些因为贫困而走上这条道路的盗贼纷纷主动前来投降。苏轼根据这些人提供的线索,又抓住了不少罪大恶极的盗贼。当然,对于这些人,苏轼并没有手下留情,杀无赦!苏轼在捕获盗贼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王安石“新法”的弊害。《青苗法》本来初衷是好的,可是没有结合具体实际,密州连年遭遇大旱,很多青苗根本没有长成熟,因此也就谈不上收获。
但当地官员并不体恤百姓,依旧按照规定征税,于是,百姓被逼无奈,只得去了盗贼,针对这样的情况,苏轼主张降低乃至减免赋税。
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愚”当然不是愚昧之意,而是使百姓淳朴无知、没有巧诈之心的意思。密州在苏轼的治理下,百姓过上了安稳富足的日子,民风也随之变得淳朴起来,当地居民感恩戴德,所以才有了密州出猎的场景!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一生豪气,他不论*治上失意与否,于百姓而言无愧,“在其位,谋其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再打打猎,喝喝酒,岂不快哉!
超然台自苏轼之后,历经朝代变更与兵荒马乱,在如此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历代贤达人士曾多次维修,仅有史可据的修葺就有14次。关于台上石刻,也历经沧桑。据不完全统计,有修台记、赋、跋、诗、像、竹等石刻50余方,不过多有遗失与复刻。后人复刻《超然台记》《超然台赋》,及《重修超然台记》《专祀苏东坡先生记》《雪夜书北台壁》等诗文。近代,超然台数次遭到日寇、汉奸等破坏,最终为防止国民*军队再据诸城,于年被拆除。然而随着研究苏轼文化的兴起,海内外学者、华人社团及社会各界群众对恢复重建超然台的呼声越来越高。年,诸城市*协委员提交了《重建超然台》的提案。
然而从提交提案到最落实复建方案,经历了12年时间,期间潍坊市*协经过深入调研,多方征求意见,在资金、选址等问题上达成一致。7年2月,诸城市决定恢复重建超然台,并把重建超然台列入诸城市重点工程,当年秋天,超然台在原址附近开工复建。整个工程依原有的规模,按3倍的比例进行扩建。共占地20余亩,台高10.74米,宽28米,长米,建筑面积为余平方米,陈列面积为余平方米。
这是我的老家,
孔子当官的地方,
一起看看呗。
中都,就是现在的济宁市汶上县。孔子宰中都,就是孔子做中都宰,做中都的地方长官。孔子初仕为中都宰,《礼记》《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汶上县志》等古籍文献都有明确记载。公元前年,鲁定公任命孔子为中都宰,时年51岁的孔子,从此开始了为*生涯。
孔子上任一年,
行教化,
劝农耕,
百姓安居乐业,
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
鲁中都城遗址,在今汶上县城西南25里的次丘镇湖口村附近。关于中都邑的命名,有多种说法,这里仅取其一。何为“都”?“邑有先君之庙曰都”。当时,汶邑境内阚城葬有鲁国九位国君,从庄公到昭公。
后来,又有九公亦葬于此,但为另一区,故有九公十八墓之说。因中都邑城距鲁九公墓仅十里许,故治邑曰“都”。何为“中”?《中庸章句》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故取“中和”之意,因名中都。由此可见,中都的地位虽说不能和曲阜相比,也是非同一般。“汶虽褊小,孔冉莅焉!高山景行,其在斯与!”
孔子是怎样当上中都宰的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西周统治者已经失去了对各诸侯国的控制,整个社会“礼崩乐坏”,诸侯各国,战火不断,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天下处于失序失范状态。鲁国国内的形势同样如此,贵族“三桓”掌握了鲁国的实际统治权,国君成为傀儡。国君与权臣之间充满矛盾,一触即发。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年),把持朝*的季平子与鲁国旧贵族郈昭伯,因“斗鸡事件”发生了尖锐冲突。鲁昭公感觉机会来了,便联合郈昭伯举兵讨伐季平子,从而摆脱“三桓”的控制。结果,鲁昭公和郈昭伯在“三桓”联合攻击下,失败了。
鲁昭公先是出逃到齐国,后卒于晋国边邑乾侯,鲁国出现了七年无国君的奇怪历史。鲁昭公三十二年(公元前年),季孙氏立昭公之弟公子宋为定公,鲁国才有了名义上的国君。
但是,作为“三桓”权势最大的季孙氏,家族内部却连遭其家臣阳虎和公山不狃的反叛,祸起萧墙,季氏元气大伤。这让刚刚继位的鲁定公,处境有所好转。面对当时的严峻形势,鲁国君臣需要使*局尽快稳定下来,否则,内忧必将引起外患,尤其是相邻的齐国一直觊觎鲁国的领土。
鲁中都邑位于鲁国西部水陆交通要塞,且系鲁国九位国君陵墓所在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齐国要攻打鲁国的话,就需绕过泰山从西部进攻,而鲁中都邑就是齐国攻打鲁国的必经之地,可谓鲁国的重要门户。因此,确保中都邑的稳定与发展,关系着整个鲁国的国家安全。这就需要选派鲁国精英人士去治理中都。
而此时的孔子早已闻名遐迩,德才兼备,又有一批贤能弟子辅佐,没有比孔子再合适的人选了。对此,鲁国君臣形成了共识,任命孔子为中都宰。这一任命,无疑寄托着对孔子的信任和期望,也是对孔子*治才干的一次考验。
孔子宰中都的主要*绩
以礼治邑。“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途,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
发展经济。积极发展工商业和对外贸易。半年多的时间,中都的商业、手工业也得到很大发展。中都大街上车水马龙,店铺作坊一家挨着一家,商品琳琅满目,既有本地特产,也有齐国海产鱼虾,吴越鲜笋,宋国大枣,晋国枸杞,一切农耕、生活用品应有尽有,酒肆、客栈、制陶作坊随处看见。
孔子很看重市场管理、产品质量,反对假冒伪劣,不许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事例,沈犹氏贩羊弄假,“旦饮其羊,饮之,以欺人”。他贱价将瘦羊买回家去,用盐水拌草料饲喂。羊吃了食盐口渴,大量饮水。沈犹氏将这肚子鼓胀的羊赶上市,外行人认为是膘肥体重,争相购买,沈犹氏则高价出售。这样,一只羊一夜之间便可增重十多斤。然而,买主回家,不出三五天,羊必死。沈犹氏的这一招,坑害了许多人。孔子在子路和子贡的协助下,妥善解决了沈犹氏坑骗百姓的事,恢复了市场秩序。
施行教化。孔子认为中都已经进入富民轨道,接下来就应该教育民众。他经常带领弟子,到一些村庄讲学树风,宣传施*方针。当时汶上城南的进义村周围村落稀少,仅有几十户人家。孔子在此讲学后,进义村更名为次丘村。次丘,就是孔子住过的地方。清朝中期,为避孔圣人名讳,把次的“丘”改为“邱”,延续至今。后人也把次邱村称为讲学村或讲村,直到民国时还曾在次邱设讲村区。孔子在此讲学多日,因公务繁忙即将离开时,村里的人们想挽留孔子,就把孔子骑的马藏在了东边村里。孔子在这里又讲了三天,方启程返回。从那以后,藏马的村子叫留马庄,孔子住旅店所在的村叫次邱店。
结果,行之一年,“路无拾遗,器不雕伪”,尊老爱幼,教化大行。原来有个瘸腿老人的儿子不孝顺,但自孔子来后,他儿子一改恶习,对老人格外孝敬了,常常背着行动不便的老人出外观景散心,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孝子。
孔子注重孝道教化,深刻影响了汶上社会风气。《汶上县志》记载,汶上民风“宽博易直,不为小文,有大国之风”。《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由于孔子取得了立竿见影般的*绩,受到了鲁定公的提拔重用。孔子由中都宰连升三级,达到了其*治生涯的高峰。
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由司空为鲁大司寇。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与闻国*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从四方来到城邑的客人不必向官吏请求,全都给予接待,如同回到了家,宾至如归。
可以说,中都是孔子走向
从*生涯的起点。
汶上,以孔子的初仕地,吸引了许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游览访古,寻觅圣迹。战国时代的孟子来过,并对孔子宰中都的*绩高度评价;西汉司马迁十分向往孔子宰中都的地方,欲“观孔子之遗风”,来到汶上实地考察,写下了《史记·孔子世家》,概括了孔子在中都的*绩。还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大画家吴道子,大诗人李白、高适,北宋真宗皇帝赵恒、南宋右丞相文天祥,明代永乐皇帝朱棣、大学士杨士奇,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尚书兼文学家王世贞等,都来拜访过圣人宰中都的遗迹,并在汶上留下了诗文书画等宝贵遗产。
孔子宰中都的深远影响
孔子宰中都的从*实践,在儒学发展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非常独特的作用。
孔子宰中都,为儒家学说奠定了现实基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孔子宰中都的意义,即在于改变世界。它使孔子由曲阜杏坛的坐而论道,走向了田间地头,走向了人民群众,走向了改造客观世界,这样就使儒家学说变成了生动的*治实践。这就使儒家学说拥有了现实性的力量,表明它是一种经世致用的学说。
如果没有孔子全面主*一方的经历,将使儒学的发展缺乏现实的基础。作为百家之一的儒家学说,能成为封建社会长期的主导思想或说指导思想,是与它具有的实践品格分不开的。
孔子宰中都,只是儒家学说的牛刀小试,只是一个起点、一块试验田。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虽历经多次朝代的更替,但以儒家学说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封建社会,总体上保持了长期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了包括汉唐在内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使中华民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足以证明儒家学说的真理性。当然,儒家学说的真理性也是相对的。
孔子宰中都是孔子自己如何施*的一个具体展现,积累了许多治国理*的宝贵经验,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文化,就是以文化人,而以文化人就是德治。这正是儒家治国理*的精髓。
曲阜三孔大家都知道,
汶上三孔是什么,
你知道吗?
“汶上三孔”,即孔庙、圣泽书院、思圣堂,
特别是建在县署内的思圣堂。
孔庙全国各地都有,世界上不少国家也有。但是,思圣堂却只此一家,没有分店。思圣堂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间(年),由县令周师中所首创,目的在于“为*游息乎此,宜求孔子之意而行其*”,“以己之心思圣人之心,以己之*行圣人之*”。其后,虽多经改朝换代,思圣堂却不断得到复新,成为汶上旧县署镇衙之宝。
还有这个??
范锷是设板桥镇市舶司的功臣。范锷,字隱之,浙江兰溪香溪人,宋皇佑五年进士,官至太府少卿,封府尹特进光禄大夫,长社郡公。他是一位为胶州古城的繁荣做出杰出贡献的功臣。北宋元丰六年(年),时任密州知府的范锷上书宋神宗,要求在内外贸易发达的板桥镇设立市舶司。此后五年间,经过范锷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宋哲宗元佑三年(年)设立了板桥镇市舶司,自此板桥镇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他的儿子范筠也于年被封为上柱国(正二品)。而范筠的十个儿子中,溶、渭、浒等五人中了进士,与范锷、范筠一起被誉为“一门七进士”。另外,十个儿子中有九个在朝廷做官,故有“十子九登科”之名。
还有下面这个,
在青州古城,
你知道其中的含义吗?
大合影
回忆一些我的历史瞬间
在这过去3年里
时间飞逝留下了往事的回忆,
岁月沧桑沉淀了青春的美丽。
告别过去
未来的岁月留给我们无限遐想,
辉煌的明天等待我们奋力去闯。
迎接挑战
胶州湾考古新发现
9年9月,在配合基建施工时,考古人员发现大量北宋铁钱及不同时期的瓷片等文物。大量瓷器碎片证实板桥镇曾为商船运货的码头古遗址,多处区域勘探和试掘结果表明,距地表以下约2至3米处为宋代文化堆积。
堆积层中出土北宋龙泉窑、定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景德镇窑及其他窑系的瓷片标本上百片。由此也充分说明,宋代时期,众多瓷器等商品出口量巨大。
其中发掘出两组大型建筑基址,布局结构复杂,规模宏大,其中的一处建筑可能是通商口岸设置的客栈和转运仓储设施,而另一处建筑群则应是当时某个管理商贸活动的官署机构,这里在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青岛胶州湾外围海域水下考古调查取得重要收获。年10月22日,新京报记者从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获悉,他们此次调查确认1处一战时期的大型沉舰遗址,目前出水文物已移交国家文物局,进行保护处理。
年8月5日至9月23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联合,在青岛胶州湾外围海域实施水下考古调查工作。
10月22日,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此次水下调查为期40天左右,采用物理探测和潜水探摸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主要是为了摸清前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获得的线索。
上述工作人员提到,此次调查取得了重要收获,在青岛胶州湾外围海域确认1处一战沉船遗址,同时在胶州湾内新发现3处水下文化遗产线索,其中两处极有可能也为一战时期遗址。此外,调查人员从确认的沉舰遗址中采集到钢铁舰材、武器弹药、皮革鞋垫、煤块等百余件文物。
其中,可复原的文物共45件,带有文字的2件。“出水文物、船体建造工艺及相关文档记载等都为遗址的性质判断提供了重要的佐证。”上述工作人员说。沉舰部分物品被打捞,主体仍在胶州湾外围海域海底。按照工作要求,考古调查人员已将工作中采集的出水文物做好文字、影像、登记等记录工作,并移交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进行保护处理。
你知道海上运河吗?那么视频来了??
西海岸新区(黄岛)的马豪公园,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