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符氏起源与发展语音版
TUhjnbcbe - 2021/8/20 0:26:00

符氏起源与发展演变初考

符氏是中华民族姓氏之林中的姓氏之一,据公安部年全国人口统计资料显示,符姓居民约94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如再一并统计港、台同胞、海外符氏侨众,当今符氏人口已不下百万。

第一节氏族起源

最早追溯符氏起源的文献可见于唐宪宗年间林宝的《元和姓纂》卷二:“符,鲁顷公孙公雅,为秦符玺令,因为氏。”在以后的姓氏学著作《集韵》、《姓解》、《姓氏急就篇》、《广韵》、《姓觿》等篇章中都作了类似的记述。宋人赵明诚《金石录》中亦有同样文字的记录。另据余姚天华《符氏族谱》载,北宋熙宁元年()冬十月,奉敕纂修国史的庐陵欧阳修在为符氏族谱题写的序言中言“符氏本黄帝四世孙后稷。至十四世文王生周公,周公生伯禽,封于鲁,至三十三世顷公,有孙公雅,仕于秦,为符玺令,因以符为姓,实琅琊人也。”

由此可知,符氏乃因官得姓,为鲁顷公后。但所能涉及的文献中都未能言明(姬)雅是何时、何种缘故游使到秦国,并出任符玺令一职的,因此,这也为以后的学者留下思考的空间。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符永光先生推断为“公雅与弟弟季桢等人流落到秦国,公雅凭借他爷爷顷公与秦王的交情被秦王任命为符玺令,后因官得姓”,时间应是“战国末期”。(符永光:《从黄帝到雅公之后》,香港新闻出版社年)也有人解释为“祖自周公云阅史册以来,自周文王命四子名旦,执掌符玺,武王奉天亦封四弟之孙永掌勿替,降及鲁顷公之子孙名雅,命子孙以符为姓。”(邹华亨编《湖南家谱解读》,湖南人民出版社年)以上观点仅为一种猜想,并未能找到史料依据,但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符氏得姓不会早于“战国末年”,原因在于成书于战国末期(约秦始皇十三年至十九年,即公元前-公元前年)的重要史籍《世本》中并末有“符氏”一姓的记载。(《世本八种·氏姓》,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商务印书馆,)想在今天想找到直接的凭证也并非易事,秦朝二世而亡,又处在“以吏为师”的时代,所留文献资料本就少见,所以,如想确定(姬)雅出任秦符玺令的时间与原因,尚需从宏观着手。

秦庄襄王元年(前),“楚灭鲁,迁鲁顷公于卞,为家人”,(《资治通鉴·秦纪》第六卷中华书局年)以至“鲁绝祀,顷公卒于柯”。(《史记·鲁周公世家》卷三十三中华书局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前),秦王(嬴)*扫六合,并天下,为筑就万世基业,遂令大臣议帝号、定官制,同时下令“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户”。(《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其目的很明确,不仅要收缴天下兵器,禁止“黔首”(黎民)反抗,还要对万民形成有效监督,确保其帝业的长治久安。12万户天下豪富包括哪些势力?史籍并无明确记载,因此有学者解释此举为历代统治者打击兼并地主、大商人所采用的“惯常”措施,但对于帝业将兴的秦朝来说,更多的则应是*治企图。为达到这一目的,秦王*首先考虑到的势力当是先代贵族和诸侯国国君的嫡系、裔族,而鲁顷公孙(姬)雅亦应是在这一*策背景下迁至咸阳。

早在春秋时期,秦国的宗法与分封制并不严格,秦国地处西陲,很少有“裂土分封”的事实,从秦穆公时期起,突破了“亲”与“贵”的界限,任人唯才是举,选贤任能,以军功爵制、客卿制、上计制与玺符制等严厉的考核制度为选官用人的法则。有学者亦将秦朝选官的条件概括为:“一要有一定的家资;二要会书写,懂法律;三是年龄至少在17岁(即秦规定的壮年年龄)”。(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五)人民出版社年)以至在“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的列国纷争年代,秦朝的客卿最为活跃,秦王用人亦是不拘一格,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统计:自秦惠文王三十年至秦始皇三十七年间,秦高级官员的选拔多来自游士,“若以秦相一职为例,这百余年间,共有22人担任秦相,其中有15人明显不是秦国人,占68%,另有6人籍贯虽不明确,但从其行迹考察,也不像是秦国人,籍贯明确是秦国的,仅樗里疾一人而已。”

据上所述,鲁顷公孙(姬)雅具备秦朝选官的条件并非难事。虽此时鲁已绝祀,但对鲁国第一世家的顷公子孙来说资财、家世,尚不至家徒四壁、目不识丁,况(姬)雅是成长于“以时习礼其家”的鲁国故地。

(姬)雅仕秦为符玺令后,因官得姓的时间应不早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理由是秦始皇二十六年,令大臣“议帝号”、“定官制”,始确立皇权至上、皇位独尊的基调,并明确规定自此后皇帝印章独称“玺”,材料玉质,“群下莫得用”。再者,从六玺的使用来看,其职能有着严格的划分,个个事关机要,以至在具有皇帝私府之称的少府下专设掌管玺、符制度的“符节令丞”一职。《秦会要》云:“符节令丞,领符玺郎,……隶少府,领尚书、符节郎四人。”对符玺令职,《中国官制大辞典》解释为“掌皇帝印玺”,以后历朝沿用,北周时期,更是明确地解释为“掌国玺之藏”,至唐代,其官品也有了明确定位,“从六品上”。

(姬)雅因官得姓,成为符氏后人公认的始祖。东汉时期的名士符融;唐朝的忠义起家的符令奇、符璘父子;五代时期的宣武节度使符存审,赵州刺史符令谦;宋代天雄军节度使、魏王符彦卿,海南第一进士之称的符确;元代的符彦文;明代进士符观、符瑛、符怀郊、符年、符验、符棠;清代诗人符曾、书法家符涛、小说家符霖;近代教育家符定一,翻译家符家钦,著名戏曲理论家符律衡(艺名阿甲)、琼侨抗日英杰符克、抗日名将符昭骞、符竹庭;当代原外交部副部长符浩,原北京军区*委符廷贵,心系祖国的华人、华裔日本华侨华人联合总会会长符易亨、泰国海南文友联谊会会长符致炳、马来西亚海南会馆会长符之庆博士、新加坡海南会馆会长符永平等等皆为其后,也正是因为这些名门显要的不断涌现,符氏家族的血脉得到延续、发展、并不断壮大。时至今日,符氏人丁已星罗棋布于大江南北、古今中外。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符氏宗族中既有外族基因的流入,也有宗支流出的记载。今海南省的白沙、儋州等地黎族群体中亦有“符氏”的分布,其缘故多端,既有历史发展过程中*策的原因,*府编户造册的影响,亦有汉黎通婚的原因,以及黎族汉化或汉族杂居于黎族群体中黎化的结果。但可归因于一点,即民族融合的结晶。符氏宗族另一血统流入的记载则是五代宋初叙州及梅山蛮长(酋)符彦通,据谭其骧先生记载:“符、扶,为一姓之异译……,叙州蛮一系,其后裔今皆作符氏,沅州府(今湖南省西部,下辖芷江、黔阳、麻阳,其行*设置民国已废)三邑并有之,而不甚显著;梅山蛮一系,或作符氏,著于益阳、宁乡”(谭其骧:《近代湖南人中之蛮族血统》,录自其《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年)。但谭先生所说多有推测之语,事实上益阳、宁乡符氏族谱载明其与衡山符氏同为东汉符融后裔支系、元初符彦文之后。符氏宗支流出的记载主要表现在“符改付”姓,湖南“宁远下灌之一脉,早于光绪初年因符与董凶毙冤案蒙冤被迫改(付)姓,而远徙,……时历百年,流失五代。”(湖南衡南《符氏五修宗谱》年修)《山西朔州符氏族谱》载:第七世一鸿公,公以军功历任在外,后治宅于太原城内闫市巷,遂家焉;据云,因军前记功吏徒省笔,申文汇奏,未尝改正,因姓付焉,今无所考。另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文字改革,推行简化方案等原因,不少人误以‘符’已简作‘付’,以至将符、付通用,河南省太康县的符草楼镇,即或是在正式的公文中也会被写作“付草楼”,更为甚者是人为的错用、滥用更加剧了这一情况的出现。需要指出的是,该现象也存在于傅氏之中。再一情形即符姓改为他姓者,如山西临汾杨树森兄弟说,他们原本符姓,幼年时分别称作符肇基,符胜基,系原国民*临汾团管区少将司令符国璋之子,后因战祸、母亲改嫁等原因,八岁时即随母改嫁到杨家,遂改其姓;“改名是为了保护家人”的黄魂,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总队*治部主任,本名原为符权重,海口市龙华区龙泉镇永沃村人。此种情况非为个案,历朝历代时均发生,个中原委,难做统计。

在湖南、江西、海南等地符氏修订的族谱中,大都有《姓氏辨》一文,言及内容相仿:“自六朝以来,别有苻氏所出甚殊,或以溷之,自不可不辨。”以致将苻朗、苻融溷为符朗、符融,“凡此相沿弗察,溷苻为符,至溷符於苻”。《姓氏辨》意在说明,符、苻起源甚殊但被混用的现象古而有之,因此“不可不辨”,但前秦氐族苻坚后裔有无改为符姓者,今天看来似是早已难辨。在洛阳古代石刻文字中,有关氐族姓氏的记载有“李、齐、苻、吕、樊、强、雍、秦”等,“比较著名的有李、苻两支,至唐代已融合在汉民族之中”。《中华姓氏大典》中更是明确指出“‘苻氏’,宋以后无闻”。至于苻氏融合在汉民族的过程中,有无改为符氏者,未能在任何谱牒或官文献中找到明证,但现今在陕西省周至县哑柏镇菩萨古庙前发现的一块石碑中却有符、苻通用的情形。石碑初立时间不详,可考的是菩萨古庙于同治十三年()有过一次大的修缮,就在这次修缮中,石碑被镶在古庙的前墙上,在其有关记载保正、乡约、督工及捐献人的姓名的碑文中,碑前正文统一记作符,但在碑后的文字上却是符、苻混用,即或同一人名姓,碑前记为符升鹤(保正,当地族谱主编),碑后文字却记作苻升鹤。保正、乡约、捐献人等多为庠生出身,并非“庸者”,在传颂后世的碑文中绝不会允许在自己有关血统的姓氏上如此马虎,唯一的解释为“苻改符迁哑柏”、“符、苻通用”。另在符(苻)升鹤修定的《符氏族谱》中统一记作“符”,而且在现今凤翔档案里查到的有关前秦苻坚的资料中亦记作“符坚”,则更鉴定了这一说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符氏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中,早已是一个民族融合的结晶体,更是一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影响,其乐融融,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第二节符氏郡望与堂号

一、符氏郡望

郡望,顾名思义,即是指某一地方行*区域中的名门望族,通常包括两层涵义,一是郡中的望族,二指望族的根源地或发迹地。因郡望即把望“族”和其祖居地连接为一体,所以也成为其子孙后人追本溯源的情结所在。虽然作为一历史名词,随着其社会附着体的消亡而沉于史海,但郡望一词的文化内涵却有着持久的生命力,时至今日,更成为联结海峡两岸、海外华裔的重要情感纽带。

符氏郡望中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广泛的即为“琅邪郡”,其不仅为符氏子孙后裔所公认,更是多见于史籍、典册。最早记叙符氏郡望“琅邪郡”的资料见于唐代敦煌文献《贞观氏族志》残卷中:“琅琊郡六姓:王、颜、诸葛、惠、符、徐。”另《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也载曰:沂州琅琊郡六姓有符氏。

纵观符氏家族历史,《贞观氏族志》能够收录符氏郡望,并将其列为琅琊六大郡望的缘故何在?正史中已无从考证,即使符氏宗族的谱牒文献中也难得端倪。考其原因,应不外乎两点:一、符氏,乃鲁国国君后裔,鲁顷公嫡系长孙;二、中唐时期符令奇、符璘父子的拥君护国之功。贞观五年(),太宗因不满于山东及江南士族在社会上的声望,责令吏部尚书高士廉、黄门侍郎韦挺等“遍责天下谱牒,质诸史籍,考其真伪,辩其昭穆,第其甲乙,褒进忠贤,贬退奸逆,分为九等”,经过核查考辩,“于是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降崔民幹(山东士族)为第三。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颁于天下”(《资治通鉴·唐纪十一》)。

《贞观氏族志》编修的目的旨在建立起以李氏皇室为首,以外戚、功臣为核心的新的门阀体系,而符氏宗族能够位列琅琊六大郡望的具体原因现已不得而知。考当今临沂符氏宗支的历史只能上溯到明末清初,至于其源于何时,已不得而考。据海南《义阳堂·符氏族谱》载,唐朝初年有符敦敏者,“(唐)赠节度使,迁沂州府(今山东省东南部)”,但其影响似尚不足于成为当地郡望,但其四世孙符令奇,却在反对叛军田悦作乱中而被其杀害,朝廷追赠其为户部尚书;其子符璘加左散骑常侍,后又擢拜辅国大将军,作为皇帝禁卫拱卫京师凡13年;符令奇次子符琳授检校太子宾客,三子符瑶授沂州别驾,符氏家族可谓显赫。

符氏家族的另一郡望之地为陈州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符氏根在琅邪,得姓之地咸阳,而其家族最为辉煌历史乃为五代、宋初时期,其地缘即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地,古称宛丘。五代十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将领符存审即宛丘人,也是他开启了这一时期符氏家族的盛世伟业。

《新五代史·唐臣传》(卷十三)记载符存审:“为将有机略,大小百余战,未尝败衄,与周德威齐名”,并记载其有“三子:彦超、彦饶、彦卿”。而符氏族谱载其有九子,分别为彦超、彦饶、彦图、彦卿、彦能、彦琳、彦彝、彦伦、彦昇,其中尤以四子彦卿最为知名,“勇略有谋,善用兵,军中谓之‘符第四’,……辽人自阳城之败,尤畏彦卿”,(《宋史·符彦卿列传》,卷二百五十一,中华书局,)周太祖郭威时期,先后封其为淮阳王,大名尹、天雄军节度,进封卫王,周世宗时拜为太傅,改封魏王,周恭帝即位加守太尉,宋太祖即位,加守太师;周世宗宣懿皇后、宋太宗懿德皇后,皆其女也。同一时期,符彦卿父子兄弟,多封王拜将,其祖父符楚“追封吴王”,父存审封为秦王,其兄弟子侄领兵一方、出任中央及至地方军*要职者多人,宋史有评曰:彦卿一门二后,累朝袭宠,有谋善战,声振殊俗,与时进退,其名将之贤者欤!

现今符氏宗支分布于江苏、江西、浙江、福建、海南乃至东南亚者,多为该支之后。江西符氏尊符存审为一世祖;江苏丹阳等地尊符彦卿为一世祖;浙江余姚迁徙世祖符承谟,实为符彦卿之孙;海南渡琼始祖符元生,原籍即为河南宛丘,以至近年来国内外各地符氏宗支多次组团至古宛丘地域寻根交游。也正鉴于符氏家族五代、宋初时期的声名显威,现亦成为史学界
  湖南益阳符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清)符德绶等修,清道光七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浙江宁波琅琊符氏家谱二十六卷,(清)符孔沼修,清道光八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余姚天华符氏族谱二十六卷,(清)符振凡纂修,清道光八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宁波姚天华村符氏族谱二十六卷,(清)符德溶修,清道光八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余姚天华符氏族谱二十六卷,(清)符恩树等修,清同治五年(公元年)显承堂手抄本九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卷、第十一卷、第十七卷、第二十卷、第二十三~二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符氏续修族谱十一卷,首一卷,(清)符德菊等纂修,清光绪六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陕西平利符氏家谱一卷,(清)符瑞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年)编纂,年手抄本。现被收藏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档案馆。


  浙江余姚天华符氏族谱二十六卷,(清)符美南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年)显承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沅陵符氏族谱五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琅琊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五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图书馆。


  浙江余姚天华符氏族谱二十六卷,(民国)符美南、符便芗等修,民国四年(公元年)显承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今仅存第一~十五卷、第十九~二十四卷、第二十五卷后续、第二十六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四川宣汉符氏族谱五卷,(民国)符锡祺、符其干修,民国十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宣汉县档案馆。


  湖南张家界符氏族谱,(民国)符世鼎修,民国十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符氏续修族谱二十四卷,首卷上、下册,末一卷,(民国)符德恒等主修,民国十六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浙江余姚符氏族谱二十六卷,(民国)符梗芗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珠洲攸醴符氏五修族谱十二卷,(民国)符砚腴纂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余姚符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显承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八卷下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浙江黄岩符氏族谱十五卷,首一卷,符耀枢修。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浙江兰溪琅琊郡符氏宗谱,(清)王文藻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


  湖南张家界符氏族谱,(现代)符文运修,年计算机排印本。

符氏欢聚一堂乐开怀

符氏之歌

1
查看完整版本: 符氏起源与发展语音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