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故我在。
因为写,语文老师的青春永不褪色。
因为写,平凡的日子亦是流光溢彩。
因为写,我们读懂了万物有灵,我们更富有悲悯情怀,我们的课堂洋溢着热情的生命力。
本期,带大家一起畅游兰溪市初中语文青年教师成长联盟暑期“真善美乐”四乐章分享(第六期)。
真阅读
“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浅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实验中学姜雅文对于像我这样一个阅读量不大的人来说,阅读是存在“舒适区”的,总是囿于自己喜欢阅读的类型,甚至过分依赖。然而,我能选择翻阅此书,主要是因为近段时间手机上频频跳出关于“一位报考北大考古专业的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收到樊锦诗的回信”的新闻,才想起自己的书架上立着本有关樊锦诗的书。这本书一开始就讲述了主人公樊锦诗从小柔弱多病,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影响,造就了她独立坚强的性格。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了敦煌。她亲眼见证了一批像常书鸿、段文杰的老艺术家们为了艺术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对于樊锦诗而言,她选择最终放弃更优厚的环境和条件,扎根敦煌的很大一部分因素也是受这些前辈们的影响。在这批前辈中,常书鸿作为第一代敦煌研究院的院长,为了保护和研究敦煌石窟,放弃法国优厚的生活条件,举家迁居至此,选择来到人烟罕至的西北大沙漠,即便一无所有,生活艰难至极,至死也都未曾离开。樊锦诗亦是如此,面对莫高窟破败不堪、一贫如洗等种种困难,她丝毫都没有表现出畏惧,而是以无限热爱和倾情保护之心,50年如一日地扎根在这荒芜的戈壁滩上。很长一段时间,她都与丈夫、孩子分居。直到最后,她说服丈夫放弃在武汉大学担任教授的工作,来敦煌做研究。当很多人60多岁,正准备安享晚年之时,她却担起了第三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责任,继续致力于敦煌的研究,甚至至今80多岁的她也仍旧没有停下脚步,还在为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事业作贡献。我没有去过敦煌,但总能听到身边去敦煌采风的朋友们惊叹洞窟壁画的精美绝伦的声音。我想,这份令人惊叹的杰作主要得益于,诸如樊锦诗这样的人用毕生精力和心血换来的。正是因为这一代代敦煌人对莫高窟洞窟的保护、研究以及对莫高窟艺术的弘扬,从而彻底改变了“敦煌在国内,敦煌学在国外”的说法,让敦煌及敦煌学走向了世界,正如书中所言“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他们是“莫高精神”的杰出典范。当我们还在这世界寻找一席心灵栖息地时,千千万万个像樊老一样的人已经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告诉了我们答案。就像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一种强大却十分动人的力量。虽然我们如今面对的不是文化的困境,而是一次与生存的较量。但是,各行各业都始终秉持初心、坚守奉献,点燃人们生的希望。疫情肆虐,84岁的钟南山院士不辞辛劳、不惧风险第一时间奔赴武汉;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仍战斗在抗疫一线;还有快医院运送物资,送去大家急需的保障……这一幕幕场景,让我们再次看到心中的“敦煌”,这就是当下的“敦煌力量”。炎炎夏日,总让人浮躁不安。读完这本书,却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宁静。人性的背叛与救赎——读《追风筝的人》有感马涧初中金树寒假里,若干年前一些电影片段的记忆激起了我的阅读兴趣。我从网上购买并完整阅读了小说版的《追风筝的人》。《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受到阿富汗文化背景着色的故事。男一号是阿米尔——一位阿富汗富家少爷,他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阿米尔看到哈桑为保护追到了的风筝被大反派阿塞夫强暴的场景,懦弱的阿米尔选择了叛逃,他背叛了这个对他惟命是从、忠心不二的伙伴。事后,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但他解决问题的方式竟然是在自己13岁生日的晚上陷害哈桑。善良的哈桑洞悉了一切,选择和父亲一起离开。这是阿米尔赤裸裸的第二次背叛。不久之后,因为战乱,阿米尔只能无奈跟随父亲逃亡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他冒死从宿敌阿塞夫手中救下哈桑的孩子索拉博……在年“9.11事件”之后的一个周末,在一个公园里,索拉博终于因为追风筝对阿米尔微笑。至此,阿米尔完成了他人性的救赎。看完小说,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阿米尔是“可恨”的。“可恨”一方面来自于他与生俱来的等级观念和宗教民族观念。在阿米尔的潜意识中始终认为哈桑只是一个地位低贱的仆人。所以在与哈桑玩耍时,他常怂恿哈桑搞恶作剧,被发现后,从来都由哈桑来背负,并且认为理所当然。另一方面,“可恨”来自于阿米尔的自私与懦弱。也正是因为他的自私与懦弱才有了后来他对哈桑的背叛与二次背叛。这是我看完小说的第一感觉。但现在想来也不尽然:因为他的父亲。阿米尔的父亲认为盗窃是一切罪的宗源,可是他却与仆人阿里的妻子生下了哈桑,偷走了对阿里的忠诚,他向阿米尔隐瞒了事情的真相,他隐藏哈桑,偷走了哈桑本应得到的父爱与社会认同感。在我看来,这也是人性的背叛。也许这恰恰印证了那句老话“有其父必有其子”吧。阿米尔是“可敬”的。“人性本恶”,这是荀子最著名的观点。但阿米尔对父爱的渴求、对优越感的渴望以及面对恶势力时的自保并不能笼统地说是人性的恶,阿米尔只是表现出了人性中本来的面目。更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阿米尔在面对曾经的错误的时候,心灵上的愧疚和折磨已经使他在赎罪道路上跨出了一大半,而实质性的赎罪行为(回国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更是作出了极大的弥补。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阿米尔是“可恨”的,又是“可敬”的。是什么让“可恨”和“可敬”维系在了一起呢?在我看来,是“风筝”。小说情节自“风筝”起,由“风筝”终,“风筝”正是阿米尔“人性背叛”至“人性救赎”的蜕变的载体。当然,细细想来,作者笔下的“风筝”应该有其更丰富的意象吧,也许是亲情,也许是友情,抑或是人世间一切真善美的东西……愿我们每一位都是“追风筝的人”。善写作
旧衣小记兰溪二中董玲智季末清理衣柜,收好上季的衣服,理出下季的衣服。每次整理衣柜,总会碰到一些“老朋友”般的衣服,它们曾经是我一时的执念,因缘际会之下买了它们,却只穿过为数不多的几次。之后一直挂在衣柜的角落,整理衣服时,总能由它们勾连起深深浅浅的过往。我想,如果不出意外,这些衣服我大概再也不会穿了,但是我不舍得丢弃,也不后悔曾经买下它们。有一年夏天,不知什么原因,我很想得到一条浅蓝色的牛仔连衣裙。可是囊中羞涩,只能翻阅淘宝聊以慰藉。而这时,奖学金恰到好处地到账了,那天跟好友逛街,在fiveplus看到一条牛仔裙,试穿之后,惊艳于它的剪裁设计,可是价格让我望而却步。“裙子上半部分那一块镂刻的设计对我来说不合适”。我一边这样说,一边拉着朋友离开了。不得不承认,离开时,我真的口是心非了。这条裙子,满足了那年夏天,我对一条牛仔裙的渴望。所以吃完晚饭,我又拉着她们折回商场,用二分之一的奖学金买下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甚至为拥有它而自豪,这是我用自己的钱买的最贵的一条裙子!我每次都害怕得像会扯疼它似的,小心翼翼地穿上它,小心翼翼地清洗晾晒,然后小心翼翼地挂在衣柜里。印象中,我穿它的次数并不多,因为我舍不得,舍不得让它经受拉扯,清洗,晾晒的疼痛。不记得最后一次穿它是什么时候,大概要去重要的场合,或者见重要的人吧。自此,它像一件展品,永远地塑封在我的衣柜里,同时被塑封的,还有我的那份骄傲。第二条裙子,我只穿过一次。大四毕业前逛街,一眼就看中了一套吊带波点小粉裙。我那时有一个去海边毕业旅游的执念,穿着它站在试衣镜前,我甚至都能想象得出来赤脚踩着松软的沙滩踏浪的景象,在这种画面的诱导下,我买下了它。当晚跟朋友出去玩,穿了一次。后来的故事是,我毕业了,但是没有去海边,也再没有穿过这条裙子。它就这样挂在我的衣柜里,带着我对大海的执念和幻想。蓦然想来,每一件长时间挂在衣柜里的衣服似乎都承载了一段故事,一个执念。印象中,家里老式衣柜里,总挂着两件衣服。一件是爸爸的立领风衣,另一件是妈妈的墨绿色皮大衣。潮热难耐的黄梅雨季,我若埋头衣柜找衣服,妈妈总要提醒:不要把你油滋滋的手摸到衣服上啊!它们像两个符号,记录着爸妈的青春。只是经过岁月的蹂躏,爸爸已经失去了穿上立领风衣时,三浦友和一般的飒气。而妈妈臃肿的身形再也穿不出当年山口百惠般的风韵。后来家里装修,属于这两件衣服的故事仿佛也随着衣服的佚失,渐渐沦陷在岁月的泥淖里。可是偶尔,爸妈还是会说起关于这两件衣服的种种典故。衣服如此,人亦如是。生命中总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因缘际会跑入我的生活,装点了我曾经或现在的生活。但是不知何时,他们像那些再也没机会穿的衣服一样,离我渐行渐远。尽管如此,我依然很怀念和珍惜那些曾经与他们共度的短暂时光,他们就像我的蓝色牛仔裙,波点吊带裙,爸爸的立领风衣和妈妈的墨绿色皮大衣一样,虽然再也没机会穿,但是偶然有一天,打开记忆的衣柜,还是会散发出阵阵旧年香,让人感叹一句:哦,那年,我曾遇见过他们。也许有一天那些曾经视若珍宝的衣服、人,像豁了齿的梳子一样,会一个接一个从手中滑落,失去。但每一个豁口,都长出了一个陈旧的故事,植根于生命的土壤之上,获得了另一种形式的重生。姑娘,你要成为自己的太阳黄店初中唐立华也许生活就是这样,时而凄风苦雨,时而晴空万里。你,一个没伞的孩子啊,要时刻记得奔跑,时刻记得在路上。生活太苦,也别忘了自己加糖,终有一天,要成为自己的太阳!(一)落棺下跪“快跪下,快给你姑姑跪下……”戴着披肩孝帽的老妇红肿着老眼,拖长哭腔,用力按了几次身前这女孩的肩膀,沙哑着嗓子道,“你以后要靠姑姑了……呜……呜……呜……”只见这位披麻戴孝的14岁女孩用手背狠狠揩着满噙着泪的眼,瘪了瘪嘴,在老妇推搡下,固执地晃了几晃身体。“嘭!嘭!嘭……”突然,震耳欲聋的火炮在寒冬腊月的山谷间,炸出一道道虚无缥缈的烟雾并随着阵阵的凛冽寒风慢慢升空,慢慢消失,唯独留下呛人的烟火味,和一地鲜红的残骸;接着,是惊人的一声“落棺!”喧天锣鼓便四下骤起,火炮声不绝于耳。纸、香、炮,一阵浓过一阵的气味紧紧包围了在场所有人,啜泣声、嚎啕声,最终凝为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哀嚎声,响彻了这个荒凉的山谷。而这个刚刚还在固执的女孩,神情呆滞地望着这一切。突然她凄楚地大喊一声:“爸――!”然后“扑通”一声,狠狠地跪在了姑姑面前……从此,这山脚下,荒草间,又添一新坟。从此,这个唤作莲的女孩便成了“孤儿”。从此,与她相依为命的只有一个高龄奶奶。(二)生母弃子莲的母亲呢?她的母亲,准确说,有两个。第一当然是生母。约摸20年前,我们见过,因为她来过我家――外地人,个子不高,白白胖胖,挺着肚子,饭量挺好。印象中,那还是个很年轻的妈妈吧,似乎也大不了我几岁。过了几个月,一个胖乎乎的小生命在漆黑的夜便哇哇地来到这个新奇的世界――这小生命就是莲。迎接莲来到的这户人家并非大富大贵。相反,环堵萧然,满目疮痍――只是两间多点的老房,旧瓦灰墙,裂缝纵横。走进去往楼顶看看,漆黑的楼板似乎随时都能坍塌下来;大红大紫的招财进宝图正儿八经地贴在漆黑的板帐中央;再往四处瞅瞅,连柱子,菜橱,都呈现出沉闷的深灰色。看,连塞在桌下的椅子,也满是深浅裂缝,憔悴的仿佛也已老去。惟有一张暗红的杠几与八仙桌,在一片深重的灰黑色中稍微彰显着半丝生活的气息。就这样一座了无生机的老宅,因为小生命到来,倒也增添了些许生命的颜色。然而,本该最开心的孩子母亲,却任谁也猜不透她的悲喜。她似乎只纯粹养胎10月,孵了个蛋,然后该吃吃,该睡睡,该玩玩,这个小生命,这里的一切,似都与她无关。莲的奶奶,那会儿大约65岁,日夜枕着宝贝。小宝饿了,她半夜三更抱去吃奶;尿了,寒冬腊月洗洗晒晒;期间,还要伺候好小宝的母亲。莲奶奶实在是累,但也确实开心着。连弯弯的脊背似乎也成了一道灿烂的颜眉。她逢人便说,见人就夸,乐得合不拢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弹指一挥间,已是春节。莲的父亲赶在春节前两三天,大包小包的回来了。在外打工的莲的父亲,那时也是30出头,介于家中见底,不得不在外多点打拼。好不容易有个愿意跟他生活的媳妇,便事事顺着年轻的媳妇,他心里着实感激媳妇。小宝4个月大的时候,小宝母亲说,好久没回娘家了,想趁春节回家一趟,也好让她爹娘见见外甥女。每逢佳节倍思亲,人之常情。莲父亲非常理解,于是提前些日子买好火车票,就出发了。他们在村口等车那会儿,老人一直抱着莲,即便只是去趟外婆家,在老人看来,似乎已当作生离死别。莲的父亲伸手来抱孩子,她却将孩子紧紧贴在削瘦的胸口:“宝宝,你去去就来,奶奶舍不得去呢……”自言自语的老人又是轻轻拍着孩子,又是大脸贴小脸。“娘,我们走了,那边待半个月就回来,你自己注意身体。”莲的父亲再次轻轻接过孩子,莲的母亲提起几个包包,挤进了汽车。汽车一起步,一拐弯,一抬速,瞬间只剩下空荡荡的柏油路,随着连绵的山峦,蜿蜒地伸向未知世界。老人一个踉跄连着一个踉跄……突然,她放声大哭起来:“再也不会回来了!再也不会回来了!”其他好心人赶忙安慰她:“别瞎说,你趁这些天好好休息,以后有的你劳累呢!”边说边小心翼翼地将她搀扶到家里。也许真是应了莲奶奶的不祥之感。谁能想到早上刚刚跟她道别的儿子竟然在日暮时分回来了!他一回家就沉沉地坐在矮矮的竹椅上很久很久,一言不发。小孩在他怀里安然入睡。终于,他头也不抬地说话了:“走了,这娘们早就有预谋!”老人沉默了。“在候车室,说上个厕所,顺便去买点啥东西。将孩子往我怀里一放,就再也寻找不到。播音也播了,问遍所有人,才明白,这是一个回家的骗局!”他越说越愤怒,越说越响,而后又陷入一片死寂中,惟有抱着孩子的双手,不曾放松。日子死水般沉重。很久之后的一天,他突然警醒:“报个人口失踪案!”然后,一报姓名,身份证号码,假信息!查无此人!此后,这女人便再也没出现过。莲的父亲又回到千里迢迢的上海,为了一老一小,继续谋生。可怜的小小的莲,一直作为单亲和留守儿童,跟着奶奶过。至今也不知道她母亲长啥样。犹记那年,5岁的莲在我家门口玩着玩着,突然认真地问我:“妈妈是长啥样的?”瞬间一股酸楚充斥了我,竟无言以告。(三)继母出走春去秋来,时间很快到了大概年。莲父亲赶回老家将老房子推掉,造了两间小小得水泥房。比之前敞亮许多。年末,莲的父亲带回来一个中年女人。这女人一到家,二话不说,便里里外外收拾起来。看得老人那个称心。关键还是对老人小孩贴心!莲一口一个妈的叫,开心地无法形容!她悄悄地跟门口人说:“我看到他们的结婚证了!”家中老人得知后,亦是喜忧参半。喜的自然不用多说,忧的是,她作为一个后妈,能够长久待儿子和待莲好吗?通过在家的那些天的观察,村中老少大都认为是靠得住的媳妇。然而,上天似乎并未给莲掀开那块不幸的幕布。年底的一个夜晚时分,莲(六年级)的父亲突然脑溢血。医院的医生打来电话,医院交钱签字,安排手术,更也许,是见最后一面。事情来的毫无征兆。然而,面对抢救的首期10多万巨额费用,大家都难住了。几个兄弟姐妹连夜凑了几万,赶紧坐上最快的火车,奔向上海。事后,跟莲父亲一起工作的老乡说莲的父亲这些年做生意的收入都在女人那里,够治疗。然而,当大伙儿问他妻拿出来钱来救人时,没想到,说:“你们自己兄弟得自己救,我不来出,最多出1万。”人命当前,心已凉透!果然半路夫妻!一切,都无望了!最终,大家又凑了15万左右的费用,住院了很长时间,后遗症自然严重,出院时意识模糊,没有自理能力。医生说回去好好休养做康复,也许能有点恢复,但希望不是很大。然而,出院回了老家后,这个与他登记了的妻子,便不顾家人与村里人的反对,把所有能拿的东西都悄悄地拿走了,包括莲父亲的手机。从此,换了号码,任谁也无法联系。莲的可怜的父亲,顶梁柱,从此瘫痪在床。幸亏他姐姐一家每天坚持去照顾那一老一小一瘫的烂摊子……年,莲的父亲最终还是走了。走的时候,瘦的皮包骨头,两眼未合。说是,绝食而亡。也许,常年瘫痪在床的他感到生活无望,又实在不愿再拖累这个本来就沉重的家……于是不知从哪刻开始,便死也不张嘴进食,任她女儿或他老母亲或他姐如何苦苦哀求,他就像铁了心一样……就那样,命途多舛的他走了,离开了这个让他爱恨交加的世界。那年,莲的父亲46岁。莲,14岁。(四)问世间情为何物随着“落棺”那声响,一晃已过去两年。当年新坟已杂草丛生。莲也已经是快九年级的学生了,即将面对自己的中考人生。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大事,让小小年纪的她如何承受?人的性格,向来被家境因素捆绑。她内向,她自卑,更没有像穷人孩子早当家那般理想化……毕竟生活里没有童话。生活路漫漫,真不知一老一小的她们,该如何面对。如今,离莲的生母逃走已有15年,不知她是生是死。登记的后母自从出走后,更加是杳无音信,既没能宣布失踪人口,也没能让孩子享受到孤儿该有的扶助。如果哪天,她亲生母亲得知当年因她一手造下的孽,会做何感想!生母如此,就更甭提半路夫妻的继母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各自飞!人情冷暖,唉!欺的欺,骗的骗,呜呼哀哉!问世间,情为何物?(五)若不勇敢,谁替你坚强缺爱的生活,最终酿成了这户人家风雨飘摇。然,再难,生活仍需要向前。生活学习之路漫漫,你若不勇敢,还有谁能替你坚强!而自强,便是这一老一小之家生活下去的唯一希望!(六)大学录取年8月某一天。“姐,快夸我!!!”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