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江诗路”的文化内涵及开发价值
杨润娣[1]
(浙江东阳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
摘要:“西岘”“石洞”“亭塘”三个景区是东阳江沿岸比较集中和典型的代表。在“钱塘江诗路”的大背景下,东阳江的其他地方也存在许多诗化的旅游景观意象。对以“西岘峰”为中心的廉*诗歌文化和以“石洞书院”为中心的书院诗歌文化以及“亭塘”为中心的文人诗歌文化构成诗画化旅游景点,进行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实施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打造旅游样板,从而整体推进“东阳江诗路”的旅游开发。
关键词:东阳江诗路;廉*诗歌;书院诗歌;文人诗歌;旅游景观意象;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一般课题,Y
“东阳江诗路”在其内涵上应属于“浙江诗路”中的“钱塘江诗路”[1]。从地域上考察,金华境内属于钱塘江流域的主要有兰溪江和东阳江。该江“从东阳流经义乌过金华,至马公滩入兰溪江,……全长公里,为钱塘江三大源流之一。[2]53”东阳江发源于磐安县大盘山,在东阳境内俗称北江,从横锦水库起,流经至廿三里何宅东南进入义乌境内,长约57公里。本文指称的东阳江,即指在东阳境内的江域。
清代东阳赵衍的《冯家楼》诗曰:“唐代衣冠有婺东,名家阀阅旧称雄。楼传故社留春燕,月挂空山问楚弓。[3]”(《道光东阳县志》卷四)它的意思说东阳名阀衣冠称雄婺地,始自唐朝,尤以冯宿诸兄弟为最。东阳历史上的诗歌,也肇始唐代。“东阳本是佳山水,何况曾经沈隐侯。化得邦人解吟咏,如今县令亦风流。新开潭洞疑仙境,远写丹青到雍州。落在寻常画师手,犹能三伏凛生秋。[3]”(《道光东阳县志》卷六)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写的《答东阳于令题寒碧图》诗,是可认为此诗乃古代名人歌咏东阳佳山水诗之新声。自此之后,历代名家及东阳当地诗人,歌咏东阳之诗迭出,仅《道光东阳县志》收录的这类诗歌就达余首,可谓蔚为大观,充分反映了古代东阳作为诗歌强县的历史地位。
一个县域内的古代诗歌,是这个县的地域文化精粹所在[4]。作为地域文化精粹的地域诗歌文化研究,向来为所在地*府和文化研究爱好所重视。浙江省于年启动浙江“四条诗路”文化产业发展主题活动,以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和大运河诗路将作为浙江文化旅游新地标协同发展,串珠成链,助推浙江大花园建设。同时推出了诗路沿线县(市)“浙江省诗路旅游目的地推选标准”项目进行申报[1]。金华市积极响应浙江省“文化浙江”“诗画浙江”建设战略,于年推出了以兰江、金华江、东阳江为主干的核心轴,推进“三线七区八景”诗路文化布局。由此,“东阳江诗路”文化研究与开发成为一个较为迫切的课题。
[1]杨润娣:女,.08—,内蒙古满洲里人,硕士研究生,讲师,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社科部教师,主要从事高校思*理论及地方文化研究。
一、东阳江诗路文化的历史内涵
东阳江沿岸古代诗歌集中区域有三处:一是西岘峰为中心的廉*诗歌文化。二是石洞书院为中心的书院诗歌文化。三是以亭塘为中心的诗歌文化。
(一)廉*诗歌文化
“寒碧生秋”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留给金华的宝贵诗学资源。刘禹锡《答东阳于令题寒碧图》云:“东阳本是佳山水,何况曾经沈隐侯。化得邦人解吟咏,如今县令亦风流。新开潭洞疑仙境,远写丹青到雍州。落在寻常画师手,犹能三伏凛生秋。”[5]“寒碧”即涵碧亭。据《道光东阳县志》载:“涵碧亭,……在县南五里,唐宝历三年()县令于兴宗建亭,题曰‘涵碧’。下穿方池,刻石作双鱼,引水贯其中,以为流觞之胜。写图乞诗于刘禹锡。禹锡赋七言诗贻之。”[3]于兴宗是于宝历二年()为东阳县令,次年于西岘峰东北麓建涵碧亭。下穿方池刻双鱼,引水贯之,蔚成流觞胜景。于兴宗能诗,又与刘禹锡、方干等交往酬和,遂寄画给刘禹锡请其赋诗。刘禹锡的诗文俱佳,涉猎的题材广泛,他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6]。他虽没有亲临涵碧亭,观赏到它的流觞胜景,但从画面上却已深深感受到“青泉蜿蜒寒碧生”之意境。单凭最后“落在寻常画师手,犹能三伏凛生秋”一句,“涵碧亭”之名就被永恒地镌刻在历史的画卷里。
自刘禹锡题“涵碧亭”诗后,方干、曹冠、许复道、葛洪、陈樵等历代名家诗人留下了诸多咏“涵碧亭”诗文,成为婺地一道独特的“诗路”文化风景。如方干诗云:“……路剧阴溪里,寒生暑气里。……方见洋源牧,心侔造化功。”曹冠诗有云:“流水潺湲如有恨,白云舒卷本无心。”陈樵有诗云:“涵碧池头夏气清,我从三昧起经行。……人似亭前花不语,诗如江上草无名。”[3]-宋元祐年间于“涵碧亭”旧址建“清壶”堂,后改双鱼寺,又名北岩寺。它是东阳最早的名刹之一,也是佛教天台宗祖师道场,在我国佛教史上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附近又有法华寺、环翠阁、栖贤庵、罗隐寺、三杯亭等胜迹,在东阳的历史上都是非常著名。“涵碧生秋”之诗学意象,也深刻影响着当下东阳文人的诗文书画创作。如年11月18日,包中庆、蒋天耕、钟国友、陈金彪、卢甫圣等在中国木雕博物馆主办东阳“五子书画展”时,各自现场书写了刘禹锡的《答东阳于令寒碧图》。可见,“涵碧生秋”意象,构成了东阳人文历史上金声玉振,成了东阳当代文化中共同的符号。
于兴宗是唐代东阳比较有名的清官,其*绩显著,为官清正。西岘峰还有水乐亭。当时东阳县令王概登岘山时曾经作《九日登岘山》,“戴令可嫌无惠爱,陶公应笑未归休。登高此地成狂赋,才谢当年沈隐侯。”[3]心中不禁涌起了竞美之心:东阳除了涵碧亭难道就没有奇景可寻了?熙宁三年()秋,王县令率僚登西岘峰时见乐源瀑,陡声喜悦之情视为“南磳之水”,是年冬建水乐亭,仿于兴宗画图乞诗,于是其四川同乡、杭州通判苏东坡于北宋熙宁六年()作《东阳水乐亭》,副题是“为东阳令王都官概作”。然不同于刘禹锡盛赞涵碧亭的流觞胜景,苏东坡却借此诗慷慨陈词,直抒胸臆。“......流泉无弦石无窍,强名水乐人人笑......锵然涧谷含宫徵,节奏未成君独喜......”[3]苏轼批评王概,即使在涧谷间加上锵锵弦鸣乐曲之声,也只能是节奏未成的音乐。县令一个人喜欢的水乐,不要当作欢娱节目强加给民众,也没必要当作仙乐来欣赏。此诗告诫王概:不可凭一己之见和个人志趣劳民伤财,要尊重自然,更要有以“民乐为乐”的襟怀。苏东坡给王概的诗,很有警策意义。在此不远处的纪念唐代还有一位清正县令戴叔伦的去思碑。叔伦一生为官清廉,诚信待民,曾任东阳县令,在他的治理下,东阳从“人散田荒”的凋零转变为“桑拓茂、堤塘修,权豪除、盗贼屏,斗讼止、商旅通,课报一州之最”的民安富足的祥和景象。自叔伦离任后东阳人民为纪念这位清明仁恕的县令而请立去思碑。戴叔伦所作《将赴湖南留别东阳僚友》诗中“......耆老相饯送,儿童亦悲酸。桐乡寄生怨,欲话此情难。”[3]道出了东阳人民对其的惜别之情,也反映了戴叔伦出任地方官的卓越*绩。
这三个有诗为凭的景点,构成了很好的廉*教育文化。
(二)书院诗歌文化
据《道光东阳县志》载,南宋绍兴年间,邑人郭钦止创建石洞书院,延龙泉叶适主师席,以教族之子弟,及乡里俊秀。当时来往者,如朱熹、吕祖谦、魏了翁、陆游诸贤,皆有题识。[3]其诗歌尤以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为最。原来的石洞书院,前有大厅,后有紫阳讲堂,两旁为斋舍,四周建有亭台等景点,为书院的后花园。南宋时,书院的著名景点有清旷亭、月峡、小烂柯、高壁岩、壶中阁、石井、飞云、玉佩等。陆游晚年第三次进东阳,慕名石洞书院来而,游历了十景后题写下《郭氏山林十六咏》。《清旷亭》诗“胜游谢车马,从此始青鞋。俗士洗褊心,达人增旷怀。”表达了晚年退居家乡后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道出了他此时的心情。《桂壑》诗云:“小山有桂枝,名自骚人传。我欲辩其族,衰病空慨然。”流露出苍凉的人生感慨。喜欢饮酒的陆游也曾写过多首赞美东阳酒的诗,如《石洞饷酒》《谢郭希吕送石洞酒》等。《饮石洞酒戏作》诗云:“酣酣霞晕力通神,澹澹鹅雏色可人。一笑破除垂老日,满怀摇荡来年春。梅花的的吹初破,杨柳纤纤染未匀。醉到桥边人不怪,西曹免护相君茵”。《东阳郭希吕吕子益送酒》诗:“山崦寻香得早梅,园丁又报水仙开。独醒坐看儿孙醉,虚负东阳酒担来。”[3]东阳酒,浙江东阳老字号,根据《道光东阳志》中记载酒即《本草》无灰酒。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定论“东阳酒即金华酒,古兰陵(酒)”。酿于冬季,与其它酒类不同,东阳酒采用糯米和红曲酿制而成,酒质醇香,后劲势猛,在唐宋年间声誉飞天,为酒类中的上乘佳品。
朱熹在石洞书院留有“石洞之门”“流觞“摩崖题刻。陆游的《笙鹤亭》诗有云“兹山多异境,飞仙亦税驾。勿遣俗客来,恐妨笙鹤下”。魏了翁《题石洞》诗赞叹道:“仙子吹笙招鹤舞,骚人得句伴猿吟。个中便是蓬莱岛,何必迢迢海上寻!”这俨然是一个陆地上的“蓬莱仙岛”,令人如入仙境。其后各地诗人在石洞书院留下的诗歌有多首。形成了别地极为少见的书院诗歌文化,是东阳江诗歌文化又一会萃之地。
(三)文人诗歌文化
亭塘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的村落,乃元代大儒陈樵故里。《道光东阳县志》卷之四载:“亭塘,在县北六十八都。鹿皮子宅。”“塘长十里余,阔半里,本一塘,以渐增筑,分而为十八。元鹿皮子常游于此,其时堘墈弥广,竹木蒙翳,泛舟其间,传为胜事。又其住居有亭塘,皆成旧迹矣。”王嘉忠认为,东阳诗风开自唐代的冯宿、舒元舆。冯宿在《酬白乐天刘梦得》一诗中有云:“遥约和风新草木,且令新雪静尘埃。”故而有“和风新雪”之称。舒元舆的《赠李翱诗》中有云:“湘江舞罢忽成悲,便脱蛮靴出绛帷。”“蛮靴”是古代的一种舞鞋。因此,称舒元舆“以绛帷蛮靴振响”。可见,此“和风新雪”“绛帷蛮靴”实乃东阳诗风之开创,元际东阳诗风承接者则鹿皮子陈樵和胡古愚助之辈也。他们皆能步“和风新雪”“绛帷蛮靴”之风雅,而发扬为时风,为东阳诗风延续振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尤是鹿皮子陈樵一身创作诗歌极为丰富,仅《鹿皮子诗集》收录其诗歌首。他不仅是元季东阳诗歌创作之高峰,更是其时浙中诗坛一颗璀璨之珠。陈樵为元代名士,一生89年,大都在亭塘及誾谷中度过。因而他的诗,多与这些地方有关。亭塘、誾谷,实为鹿皮子诗歌发祥之地。
二、东阳江诗路文化的开发
具体地分析,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投入力量,挖掘资源
由*府部门(宣传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牵头,组织发动地方文化研究会、当地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院所及媒体的力量,以专题研讨会、征文及实地考察等方式,对“西岘”“石洞”“亭塘”三个诗画化旅游景观意象,进行深入系统的挖掘疏理。要以“西岘—廉*”“石洞—书院”“亭塘—诗文”为主线,深入挖掘,形成系列景观意象。譬如“西岘”景观线,在突出“廉*”这一主题的同时,还必须深挖和打造周边的景观意象,如“水乐亭”“寒碧亭”“去思碑”等。这些景点不但有诗化意象作支撑,同时还具备环境实物景观,它们围绕“官员廉*”这一主线,组成了系列景观意象。因此,必须投入力量进行系统挖掘,真正使这些景观成为意蕴化的形象,充盈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真正使旅游者能感受其物质环境与精神文化的特征,从中体验到愉悦,并在当地媒体上开辟专栏有计划地进行推介宣传,形成声势,制造氛围,使东阳江尤其是景观线路当地的民众都知道这些景观意象的文化内涵,以产生积极的旅游期待。
(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在挖掘打造系统的景观意象基础上,旅游部门要进行统一规划,并赋予规划应有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要杜绝盲目开发和无规划开发;不能听任自由开发。规划的统一性和权威性,是保证这条旅游景观线路开发成功的关键。只有真正做到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才能使“石洞”“西岘”“亭塘”三个区域诗化旅游线路,成为新时代金华旅游的新亮点。也可在规划时,考虑分级分期开发。
(三)多方融资,形成合力
要在*府主导、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应该积极吸纳民间资本投入开发。可以按照“谁得益、谁投入”,或是“谁投入、谁得益”原则,吸引民资,加快“西岘”“石洞”“亭塘”三个诗画化旅游景点的开发。
当然,“西岘”“石洞”“亭塘”三个诗画化旅游景点是东阳江沿岸诗歌文化比较集中和典型的代表。在“钱塘江诗路”大背景下,东阳江的其它地方也存在许多诗化的旅游景观意象。因此,可以以“西岘”“石洞”“亭塘”三个诗画化旅游景点为先导,将这三个诗画化旅游景点先开发起来,以便为其它地方提供经验样板。以此推进整个“东阳江诗路”的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陶李.浙江打造“四条诗路”文旅新地标[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