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钱塘江中上游航道枢纽富春江船闸。拍友王彤摄
通航两周,船舶过闸艘次,同比去年增长.2%!富春江船闸空前繁忙的景象,印证了钱塘江水运的能量。
年1月2日,钱塘江上游,9艘满载货物的吨级轮船,在龙游港桥头江作业区解缆,驶向东海之滨的嘉兴乍浦港。这意味着,历时8年,公里长的钱塘江中上游航道,正式全线通航。至此,钱塘江水北接京杭大运河,沟通长江水系,东连杭甬运河,打通出海口,全省11个地市皆可通江达海。“山上浙江”与“海上浙江”就此相连呼应。
这条打通经络的“黄金水道”,还在酝酿更深层次的改变。今天,沿着钱塘江这条母亲河,一条融合交通、产业、文化、旅游等功能的发展走廊呼之欲出,龙游湖镇、建德梅城、兰溪游埠等沿江村镇的命运也将变得与众不同。
复兴梦为钱塘江中上游注入生机,从恢复水运开始
钱塘江,她的名字首次出现,是在先秦古籍《山海经》。此时,她与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神话并列,似乎暗示着江的命运,跌宕而传奇。
85岁的许虎木,是龙游县龙洲街道姜家自然村村民,造了大半辈子船。几十年间江面的变迁,他再清楚不过。
他的家,就在钱塘江上游的衢江畔。从开化来的水,流经常山港与江山港,在衢州市区汇成衢江,经龙游,纳金华江,接兰江,合新安江,再流入下游富春江。据估算,钱塘江中上游全部流域面积达3.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面积的十分之三。
“最忙时,一年要造20多艘木船,最大的超过20吨。”18岁就跟着长辈在江边造船,许虎木见证过钱塘江的“忙碌”,产自山间的木材、山货等顺水而下,产自平原的粮食、蔬果等逆流而上,江水奔流不息,犹如铺展在浙江大地上的血脉,调整着东与西、山与海之间的平衡,“每天来来往往八九十艘船,好不热闹!”
那时的衢江边,分布着大小30多个码头,有供货装卸的,有供船停泊的,也有专供游乐的。一两个码头就能聚集起客商与渔民,形成村落。几个村落相连,便成了店铺林立的城镇。直到今天,小南海镇、湖镇镇、洋埠镇、游埠镇等名字,以及村民喜爱的龙舟赛事、水上婚礼等,都清晰地带着傍水而居、因水而兴的痕迹。
然而,上世纪50年代后,因上游兴建电站,以及公路、铁路等运输方式的快速发展,钱塘江水运逐渐衰落。至年,衢江全面断航。其后,兰江也失去航运条件。
生意越来越难维持,10多年前,许虎木不得不放下造船行当。在他生活的村庄,古老码头已被废弃,无声又无奈地顺应着时代变迁。
“为钱塘江中上游注入生机,从恢复水运开始。”据省港航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年12月,钱塘江中上游水运复兴、航运开发工程正式开工。
历时8年,从富春江船闸过闸量突破万吨、姚家枢纽并网发电,到浙西最大综合港区杭州港建德港区十里埠综合作业区建成,再到年伊始龙游港区正式开港,“黄金水道”终于实现全线通航。
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