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姓是一个有多年漫长发展演变历史的姓氏,其发展演变史颇为复杂,特别是进入当代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势头,人口激增、分布广泛、名人众多、迁移不定、观念淡化等都是主要表现,姓氏影响力也随之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在分布上,由于生活的稳定,人们安土重迁观念的进一步淡薄,加上就业和生活的需要,许多人开始离开祖辈世代生活的家乡,逐渐在异乡定居下来,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内地流向边疆沿海、从国内流向港澳台和海外各地也成为一种趋势。在此背景下,其在海内外又表现出有所不同的分布状况。如在我国各地,所呈现的基本是一种较为广泛的分布格局,在这种格局中又以南方的福建、浙江、广东,北方的河南、陕西、山西等省较为集中。根据有人对年人口普查资料的抽样调查,发现郑姓在被抽查的人中所占的比例是0.78%,并因此占被抽查出个姓氏的23位。根据这一结果,郑姓人口约有多万。而根据另外一种对人的抽样调查结果,郑姓有人,占被抽查姓氏的1.%,居第22位。此外,还有一种对人的抽样调查,以及把这次抽样与上述两次抽样结果综合在一起的研究成果,其中郑姓在各姓氏中居第21位,占被抽查人口总数的0.%。上述尽管只是一些抽样调查结果,但所得出的是较为接近的结论。另外,由于从明清开始郑姓陆续有人迁居台湾或被称为“南洋”的今东南亚一带,以及朝鲜半岛、琉球、日本、欧美等国家或地区,以致其今天已生活在世界许多地方,并在各地的*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姓氏也从而成为有影响的华人大姓之一。对于上述基本特点,以下即进行一系统考察。(一)华北、东北地区郑姓华北、东北地区,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等省市,是郑姓人迁居较早和分布较为广泛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对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研究结果表明,郑姓人口在北京占人口总数的0.%,在辽宁占0.%,分别位居两个城市的第22和第31位。而据公安部户籍资料,全国汉族人口中郑姓在北京人,天津人,河北人,山西人,内蒙古人,辽宁人,吉林人,黑龙江人,山东人。1、山东郑姓郑姓人向华北和东北地区的迁徙,以迁入山东的为最早。早在春秋末年,孔子弟子郑国居住的邴邑即在今山东境内,他大约还是目前所知在当地居住最早的郑姓人。至于在此以后不同时期的郑姓聚居地,历史上主要有北海高密、任城、临淄、泰山、兖州、济宁、刚县、宁阳等,当代又有掖县、临沂、日照、淄博、宁津、益都、沂南、临朐、枣庄、章丘、揭县、济南、蓬莱、东平、巨野、黄县等地。其中如电影艺术家郑重是掖县人,原炮兵副司令郑惕是临沂人,山东总工会主任郑干是日照人,原东北义勇*旅长郑兴是淄博人,原东北联*某师*治部主任郑友荣是宁津人,原中共益都县委书记郑心亭是益都人,华东野战*某团*委郑玉杰是沂南人,中共益都县委书记郑亦尼是临朐人,戏剧导演郑亦秋是枣庄人,山东*协副主席郑纬尼是揭县人,田径名将郑凤荣是济南人,抗日烈士郑增信是蓬莱人,中共郓北县委书记郑鲁山是东平人,抗越功臣郑宪桐是章丘人,郑宝武是巨野人,医学名家郑麟蕃是黄县人,等等,其籍贯所在的地区都颇为广泛,几乎遍及山东全省。2、山西郑姓山西省郑姓入迁时间较早,在汉代初年就已知名。如我们在本书《秦汉郑姓寻根》一章中所及的汉武帝舅卫青之父郑季,家于平阳,是山西郑氏知名最早的人。此后,郑姓又在永济、河东、阳城、祁县、太原、朔州等地获得了发展,并相继出了唐代太子太师郑霸、凤翔节度使郑注、后周韩国公郑仁诲、后唐司徒郑琢、宋代太仆卿郑本、元代剧作家郑光祖、明朝兵部右侍郎郑崇俭等著名人物。其中郑注家于绛州翼城(今山西翼城枣园村),本姓鱼,时称“鱼郑”,以剪除藩镇割据、兵败甘露之变而知名。至于当代的山西郑姓人,在血缘上大多与他们有关,在分布上除以上述地区为中心外,又有一些知名人物生活在洪洞、沁源、五台、黎城等地,共同成为山西郑姓的几大居住中心。3、河北郑姓河北郑姓的来源最早与荥阳郑氏由中原地区到这里避乱有关,后来又因为一些*治和社会原因不时有人迁居这里。在当代以前,郑姓人在河北已分别居住在魏县、永年、邯郸、枣强、沧州、涿州、宣化、徐水、河间等地,并有唐代宰相郑愔、五代凤翔节度副使郑阮、元代昭永大将*郑温、明朝兵部尚书郑洛、御史郑铭、清代江苏巡抚瑞郑瑞、直隶提督郑魁士等人知名于世。其中郑端是今天的枣强人,平时生活简朴,为官清正,所到巡查之处吏民欢迎,因而名闻远近。近代以后,郑姓人又在滦南、新城、深县、静海、丰南、东光、玉田、蠡县、安新、宽城等地繁衍发展。
4、北京郑姓北京郑姓来源比较复杂,历代迁入、迁出不断,自元朝以后逐渐引起重视。由于这里长期是全国的*治中心,全国许多地区的郑姓人到这里从事*治、经济、文化事业。只是因为这些人仍以原有的籍贯相称,去世后也几乎全部归葬原籍,因此,真正以北京为籍贯的历史人物并不多。只是到了近现代以后,留居下来的郑姓人才有一些以北京为籍贯,在注籍时也以北京籍登记,才使这里的郑姓人显著增加。如在年进行全国人口普查时,有人对北京人的姓氏使用情况作一调查,发现其中有人姓郑,这种结果,使郑姓在北京大姓中成为第22大姓,并占被调查总数的0.%。当然,居住在北京一带的郑姓人也并非绝对是在近现代以后才有人知名。如明代大兴人郑永宽由于是皇妃之父,官至都督同知,其子孙也都分别在朝中担任都指挥使等职务,便是一个典型事例。另外,在北京东部一带,也相继出了明代御史郑己、清朝湖南布*使郑源、山东既墨令郑鸣冈等人著名人物,说明至少在明代时已有郑姓人落籍北京。5、东北郑姓在东北地区,辽宁省约在宋代以后开始有郑姓人居住,其中大定(今喀拉沁旗)人郑宏及其子郑京、郑子聃等人知名于金代,分别官至金源县令、吏部侍郎,其所在的家族也是当地早期最有影响的郑姓家族。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满清*府实行向关东地区的移民*策,致使不少生活在山东、河北等地的郑姓人入迁辽宁,其中的一些甚至还从这里进一步迁到东北的其他地区。如著名的清朝遗老郑文焯原籍山东高密,其祖先在清朝时迁居奉天铁岭(今属辽宁),遂落籍为奉天铁岭人。至于当代,根据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抽样调查资料,在个辽宁人中有人姓郑,占被调查总数的0.%,排在辽宁大姓的第31位。这些郑姓人主要分布在大连、沈阳、辽中、安东、建昌、海城等地,家族历史大多能上溯到明清时期,并各有人知名于世。另外,在吉林、黑龙江、天津、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也都有一定数量的郑姓人分布。其中在黑龙江穆陵、海伦,吉林舒兰、伊通、珠河等地,还分别有一些出自郑姓的知名人物。而在吉林省南部和内蒙古不少地方,分别生活着一些出自朝鲜族或蒙古族的郑姓人,他们也都是当代郑姓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华东地区郑姓华东地区是郑姓人迁居较早和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据年的人口普查资料,郑姓在福建各大姓氏中位居第13位,在上海位居第36位。尤其是在福建,至今仍有“黄郑排满街”的说法,可见其人口之多和分布之广。另外,在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省,郑姓也都拥有广泛的影响。根据公安部的户籍资料,全国汉族人口中郑姓在福建有947人,江苏人,浙江人,安徽人,江西人,上海人。1、福建郑姓今天的福建省之所以成为郑姓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与郑姓在历史上不断地向这里的迁徙和繁衍有关。其中龙骧将*郑昭西晋末年向今福州一带的迁徙,以及中原地区的人在唐高宗时期和唐朝末年的迁入,我们都已在以前各章的有关章节中提及,而当地的研究者也称郑姓历史上向福建的移民至少有三次。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三次移民在时间上也与我们此前所述一致,即分别在西晋末年、唐初和唐朝末年。其中第一次向福建的迁移也与当时的移民大潮有关,《建瓯县志》卷19的“礼俗志”中也记载:“晋永嘉末,中原丧乱,士大夫多携家避难入闽。建为闽上游,大率流寓者居多,时危京刺建州,亦率其乡族来避兵,遂以占籍。”《福州府志》卷75还对《建瓯县志》中所言中原士大夫流寓为何姓氏作了明确说明:“永嘉二年(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际、郑、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难怀居,无复北向。”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第一次郑姓入闽的人来自北土中州,即以河南为中心的荥阳郑氏后裔。至于郑姓第二次入闽,是在唐高宗时,主要迁居闽江流域或沿海平原地区。其原因是由于在唐高宗总章二年(年),玉铃卫左郎陈*奉命担任岭南行*总管,率府兵人入闽。这次随他入闽的将领相传有58姓,其中就包括郑姓。后来,在五代乱离之际,光州固始王潮、王审知兄弟乘唐末大乱之机率兵转战江西、广东后入闽,并建闽国,当时也有郑姓人随*,从而形成第三次入闽高潮。在此后的闽国统治福建时境内相对安定,加上其统治者又注意罗致人才,拓展良田,发展生产,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这里也成了动荡年代人才的喘息避难之地。随*和前来避难的人不仅仅是中原士人,还包括“江北士大夫、豪商、巨贾,多避乱于此”。《全唐诗》卷也记载:“时中原人士杨承体、郑麟、韩渥、归傅懿、杨赞图、郑戢等皆避乱入闽。”在这些被提到的名人中,郑姓就占了二位。加以当时“武夫悍卒,气焰逼人,闽人战栗自危,谩称乡人,冀其怜悯,或犹冀其拔用”,本来就是荥阳世族的郑姓人因出身高贵更使福建居民敬仰,以致有不少当地人前来联宗,从而使郑姓在当地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郑姓人南迁入闽,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郑姓在福建得到了充分发展,以致人口数量大量增加,分布地区不断扩大,进而拥有广泛影响。仅分布上看,郑姓在福建最早的居住地是在今福州一带,以后又陆续从这里迁往长乐、闽侯、晋江、泉州、莆田、等地。其中在郑姓人内部被称为福州郑氏的分别尊郑昭和五代后梁宰相郑珏为祖先,莆田郑氏则起源于郑昭裔孙中的“南湖三先生”——郑露、郑庄、郑淑,进而又由“三先生”的后代分衍出泉州郑氏、漳州郑氏等,散居于福清、永泰、永春、同安、南安、龙溪等地。至于汀州、建州、建宁、宁德、连江、霞浦、崇安、将乐、宁化等地的郑姓人,也都各有源流,并拥有同样多的郑姓人口和影响。再者,从人口数量上看,尽管目前还没有人对福建全省的郑姓人口进行具体统计,但对个别县市的人口统计却有人进行。如有人曾对福安县甘棠堡数十姓调查,发现郑姓居第三位,其祖先分别在唐宋之际入闽,并与林、苏、陈等姓一起发展成为当地望族。此外,在同安县的44个自然村中,共有郑姓人口11人;晋江有郑姓1万余人,福州6万余人,福清13万余人,长乐7万余人。其中福清、长乐两地的郑姓人数量,都超过了当地全部人口的10%。而在福建全省,仅据年人口普查资料中的人抽样调查,就有人姓郑,占全部被调查人数的1.%,郑姓也因此在福建大姓中得以占据第13的显要位置。再者,福建郑姓人还有许多迁往海外各地,是目前拥有海外郑姓人口最多的省份。总的来看当代以前的福建郑姓,在分布上早期以今福州为中心,并呈逐渐向南发展趋势,如今则以闽中、闽南为中心。历史上和近现代的福建郑姓人才绝大部分都出在这些地区,如唐代的文学家郑咸是福州人,宋代的郑樵是莆田人,明代的郑成功是南安人,近代的郑孝胥是闽侯人,现代文学家郑振铎是长乐人,等等,无不如此。而当郑姓人迁居这里并在各地发展繁衍以后,由于本来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也对各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作出过不少贡献。同时,不少人还继承了家族的尊祖敬宗、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注重家族内部的文化建设,建造祠堂和编修家谱,使家族内部始终保持一种雍睦有礼的和谐气氛。其中如在周宁县浦源村,由于其始祖朝奉大夫郑尚八世孙郑晋在宋代由荥阳迁来,为纪念先祖而建造了浦源郑氏宗祠,从后历代都进行维修或扩建,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地整修。该宗祠造型独特,形同古船,其形状相传是因其先祖郑尚的一个梦而来。郑尚当年曾在宗祠旁的柳杉树下小憩,梦见自己乘一巨舟,从者无数,财宝满舵,醒后以为吉兆,遂立下遗愿,要以此树为船桅,建祠如舟形。后果子孙满堂,人才辈出,成为当地望族。如今,该柳杉树高十丈,干粗六围,树腹中空而枝叶茂盛,被村人奉若神明,称为“灵樯”。整个祠堂为三进式殿堂建筑,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正厅供奉着其历代祖宗像及牌位,依次陈列着历代珍藏的龙头祖牌,是目前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此外,在福安市前进社区街尾村也有一座郑氏宗祠。该宗祠是由其始祖郑孟忠于元顺帝至正十年(年)建成的,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宗祠分为前座、中座、后座及左右廊庑,全长47米,宽12.3米,面积.1平方米,砖木结构,历史上曾被多次重修。2、浙江郑姓浙江郑姓的历史颇为悠久,最早大约与西汉初年齐国临淄郑姓的南迁有关,分布在会稽山阴(今绍兴)一带。至唐代,又相继有中原人郑虔、郑至道等人迁居浙江,其后裔也分布于台州、临海、宁海、仙居、三门、天台、黄岩等地。宋代以后,又有一些其他地区的郑姓人入迁这里。如南宋人郑清之迁居鄞县,郑自牖迁居遂安,其后裔都发展成为当地郑姓中较有影响的支派。另外,又有来自江西上饶的郑姓人迁居衢州,衢州郑氏迁居金华、建德、温州,遂安郑氏迁居浦阳,等等,也都为浙江郑姓的发展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后来也在各地有较大发展。总计在当代以前,郑姓已分布于省内的永嘉(温州)、湖州、归安、嘉兴、海盐、平湖、杭州、宁波、兹溪、兰溪、义乌、处州、括苍、浦江等地,并各有一些代表人物知名于世。如汉代太尉郑弘是山阴人,宋代太师郑清之是宁波人,国子监丞郑彦是严州人,朝请大夫郑宗强是金华人,郑汝冈是处州人,龙图阁直学士郑伯熊是永嘉人,元代学者郑忠是嘉兴人,明代礼部尚书郑沂是浦阳人,学者郑圭是杭州人,郑伉是衢州人,御史郑公智是宁海人,清代名士郑宏是海盐人。在这些人中,郑伯熊是南宋著名学者,以开明的*治态度和学以致用的学术归旨闻名于世,也是南宋“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弟郑伯英也是浙东硕儒,与其兄并称“大小郑公”。其季弟郑伯海、从弟郑伯谦也都继承家学,名闻一方,被《宋元学案》誉为“永嘉之学宗郑氏”。此外,浦江郑氏从南宋到明朝“九世同居”,是郑姓史上著名的大家族,明初分财异居后相继迁到福建、浙江、湖广、四川、安徽、广东、江西、河南、云南、山东、陕西等地,发展嬗变情况在郑姓中有典型意义。当代,郑姓在浙江的分布更为广泛,仅在东部地区的人口比例就达到3%以上,而临海也有2万多人,被认为是郑姓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另外,由于郑姓人迁居浙江较早并分布较广,浙江各地还分布着不少郑姓宗祠。其中除我们此前提到的浦江郑氏宗祠外,知名的还有宁波郑氏大宗祠、诸暨郑氏宗祠、苍南郑氏宗祠、遂昌郑氏宗祠等。宁波郑氏大宗祠位于镇海区十七房村,始建于乾隆二十六年(年),又名通德堂,一度被作为兴德小学校舍,近年得到修缮,将被辟为民俗文化陈列馆。诸暨郑氏宗祠坐落在浣江东岸金鸡山脚下的鸬鹚湾村,谱称其族人是由浦江义门郑氏分衍而来的。该宗祠占地3亩,是一座典型的“连井三透”结构的建筑,粉墙黛瓦。祠前有“学士”、“孝义”二座拱桥,正门高悬“郑氏宗祠”牌匾,大门两边书“宗风永漾”和“德布春光”,院内柱上书“一脉真传曰忠曰义,两门正路惟读惟耕”、“诸山有瑞凡鸟飞来能化凤;暨水无尘池鱼跃去可*”等联。苍南郑氏宗祠位于东仓,是一座2层5开间的时尚建筑。遂昌郑氏宗祠坐落在县中的云峰镇长濂村。3、江苏郑姓江苏郑姓入迁较早,当代以前已散处南京、苏州、无锡、徐州、淮安、吴县、扬州、兴化、江都、江宁、江乘、吴江等地,以后又有较大发展。从入迁时间和血统源流看,江苏郑姓的来源最早与孙吴名医郑泉和西晋末年荥阳郑庠的南迁有关,其后裔也散处于京师建康(今南京)一带。特别是郑庠,被后人誉为渡江始祖,其后裔也散处于江苏中南部一带,并繁衍发展为苏州郑氏、扬州郑氏、兴化郑氏等。至南北朝时期,出自荥阳郑氏的郑颐父子迁居彭城,成为徐州郑氏的开基祖。此后,徐州郑氏又迁居淮安等地,成为江苏郑姓的另一大支派。
历史上的江苏郑姓名人,主要有宋代太尉郑戬(苏州人)、吏部侍郎郑望之(徐州人)、明代抗清英雄郑为虹(江都人)、清代画家郑燮(兴化人)等,近现代则有音乐家郑觐文(江阴人)、海洋学家郑重(吴县人)、物理学家郑一善(武进人)、原江苏省长郑谦(溧阳人)、畜牧学家郑丕留(太仓人)、医学家郑思竞(靖江人)、林学家郑万钧(徐州人)等。在人口上,目前仅知泗阳县有1万多人,兴化市有多人,其他各地的情况尚待进一步统计。在江苏,也有不少与郑姓有关的建筑或墓葬。如在淮安市王营镇东淮阴区图书馆院内,有一座郑文英墓。郑文英是清朝的藩属国琉球(今日本冲绳)人,也是迁居琉球的福建郑姓人后代。他在清乾隆年间(-)奉命出使大清,在去往北京途中因病去世,埋葬于王家营彤华宫侧(今址)。所葬之地原是废黄河北岸,与南岸的清江浦相对,是琉球国使者从明代初年以来由东南进京朝贡的必由之道。琉球使臣大多从清江浦北渡黄河,然后北上,日夜兼程半个多月才能抵达京师。由于交通不畅,明代以来常有使臣病逝在这条进京道上,往往就地安葬,明人李东阳《题寄寄亭》诗中所说“楚地山川南北会,汉槎风月往来频,他年石上看名姓,多是东曹奉使臣”,所指即此,郑文英墓便是其中之一。该墓在被发现时为东西向,墓中有木棺一具,附近还有碑刻两块。其中之一是原碑,四周刻有图案花纹,正中铭文是“琉球国北京大通事大岭亲云上郑文英之墓”;另一碑为年所立,碑文正中书“琉球国朝京都通事讳文英郑公之墓”,另有“公于乾隆五十八年奉使来京,十一月十四日道卒葬此。原石半缺,民国二十五年里人重立,兴化金应元书”等字。该墓对于了解研究历史上的郑姓人外迁及琉球国与清朝的关系等都有一定的价值。4、江西郑姓江西郑姓在历史上主要由邻省迁来,或者因做官的缘故而留居当地,著名的家族主要分布在弋阳、玉山、上饶、贵溪、抚州、江州、德化、新建、袁州等地。在当代,郑姓的分布也较为广泛,其中心主要在东北部各地,其中尤以弋阳、石城、泰和、横峰、修水、赣州、瑞金、铜鼓、清江、玉山、兴国、万载、上饶等地为多,影响也较大。今天的郑姓之所以仍在这些地区知名,并且拥有较多的人口,正是从历史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5、安徽郑姓安徽郑姓以沛郡(治今宿州)郑氏形成最早,约为秦汉之际由陈郡或宋城分出,逐渐发展成为当地大族。三国时,沛郡郑氏曾有人随孙策起兵,从此南迁皖南或江浙地区。历史上,安徽郑姓在主要集中在徽州、池州、宣州、濠州、合肥等地,今天则以庐江、定远、合肥、长丰、宣城、来安、凤阳、英山、芜湖、霍丘、六安、歙县、祁门、桐城等地的郑姓人较为知名,其中歙县、宣城、合肥、凤阳、祁门等地的郑姓人便是直接由历史上的郑姓发展而来的,其他地区的郑姓则是这些地区迁出和进一步的繁衍发展。安徽各地的郑姓知名人物,在历史上主要有宋代盐铁督监郑昌(宣州人)、元代奉义大夫郑玉(歙县人)、明代剧作家郑之珍(池州人)、礼部郎中郑居贞(歙县人)、刑部尚书郑三俊(池州人)、漳国公郑亨(合肥人)、名将郑遇春(凤阳人)、清代画家郑汶(徽州人)、科学家郑复光(徽州人)、学者郑相如(泾县人)等,当代则有哲学家郑昕(庐江人)、艺术家郑榕(定远人)、少将郑兰荪(桐城人)、原安徽人大副主任郑锁(长丰人)、基督教名人郑建业(芜湖人)等。在这些名人中,元代奉义大夫郑玉父郑千龄,家于今歙县西郊郑村。他本人是元末高士,隐居乡里,不愿做官,创办了师山书院,讲经传学,被尊称为“师山先生”。由于有恩于乡里,他的子孙在明代成化丙戍年(年)为他建造了一座纪念建筑,又名郑氏宗祠。整个宗祠由门坊、门厅、寝堂、享堂和天井组成,总面积平方米,全部是砖木结构,硬山顶、四合院式,空间高大。宗祠门厅七间,进深八步。两边耳室各开一门。享堂面阔五间,深十一步,是族人议事的主要场所。后面寝堂放祖宗牌位。整个宗祠气势恢宏,是徽州最具代表性的宗祠之一,现被辟为古徽州民俗风情博物馆。
6、上海郑姓上海郑姓入迁较晚,早期也主要分布在今市区四周各县,知名家族有明代嘉定郑氏、清代青浦郑氏等,代表人物有礼部郎中郑闳和画家郑基成等。近代以后,随着上海的飞速发展,许多郑姓人也由于不同原因相继迁入,并在当地注籍。仅据年的人口普查抽样资料,在人中有人姓郑,占被抽样总数的0.%,居当地大姓的第36位。另据当地人对年人口资料的抽样调查,郑姓居当地大姓的第32位。(三)华中、华南地区郑姓华中、华南地区,又称中南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南和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6省区,是郑姓人的发祥地所在,也是郑姓人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根据近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郑姓在广东大姓中位居第16位,而公安部的户籍资料显示,全国汉族人口中郑姓在河南有人,湖北人,湖南人,广东人,广西人,海南150人。1、河南郑姓河南作为郑姓的发源地和宋代以前郑姓的主要居住地区,自古及今都是与郑姓的关系最为密切的省份之一。从总体上看,河南各地郑姓主要出自郑国和荥阳郡,少数由外地迁回,并且各州县之间互有迁徙。正如以前各章所说的那样,郑姓人的先祖郑武公东迁郑国以后便生活在以今天的新郑为中心的河南中部地区,在郑国灭亡后又在今河南东部和东南部的淮阳、商丘之间(亦即宋、陈之间)得姓,使这里成为郑姓人最早生活的地区。在秦汉以后,郑姓又先后在陈郡陈县(今淮阳)和河南郡开封县发展成为望族,进而形成荥阳郡开封郑氏,成为郑姓早期的核心家族。西晋末年至南北朝隋唐时期,以荥阳郑氏为中心的郑姓人活动在今开封县、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荥阳市一带,并有一些从这里迁出,进而发展成为各地的郑姓望族,荥阳郑氏也因此而得以遍及天下。而留居在河南的郑姓人,除仍在原居住地继续生息繁衍外,又有一些人迁到省内的宋城(今商丘)、许州(今许昌)、南阳、汝南、相州(今安阳)等地,进而发展成为各地大族。如今的河南郑姓不仅仍在河南大姓中拥有重要地位,而且还在上述地区以外的新乡、郑州、洛阳、登封、罗山、潢川、息县、柘城、商城、信阳、确山、灵宝、虞城等地获得了较大发展,使之共同构成河南郑姓的分布地区。在河南,宋代以前是郑姓名人最为集中的地区,许多在全国和郑姓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都出在这里。宋代以后,由于全国的*治中心转移,特别是郑姓人口大量南迁,才使河南郑姓在全国的地位有所下降。尽管如此,河南郑姓中仍有不少知名于世。如在宋代,开封人郑居中是著名宰相,郑兴裔家祖是外戚之家;明朝,南阳人郑刚是工部尚书,祥符人郑自璧是著名直臣,内乡人郑培是抗清名将;清代,商丘人郑廉是著名文学家;当代,郑州人郑大林为少将,洛阳郑文翰为中将,新乡人郑维山为原中顾委委员,罗山人郑远来原为红*独立团团长,柘城人郑廷珍原为抗日名将,郑海霞为体坛名将,等等。以人口论,在河南中部的荥阳市,6年人口普查时有郑姓多户、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0.65%,位居全市大姓的第22位。其他各地的人口尽管还没有作过确切的统计,但大抵与荥阳市的情况差不多。另外,尤其应当特别指出的是,近年随着“寻根热”的兴起,不少居住在全国其他地区甚至海外各地的郑姓人都相继到河南寻访自己的祖根。仅荥阳一市,就先后接待了数批这样的团体。2、湖北郑姓湖北郑姓大多是历史上由中原南迁的郑姓人后代。根据有关方面的研究,湖北郑姓最早在汉朝末年从河南汝南迁入,后来又大量从荥阳郡迁入,以及明清时期“江西填湖广”时由江西等地迁入。在分布上,人口较为集中的是北部的黄安(今红安)、麻城等地,与河南南部的光山、罗山等地郑姓人一起组成郑姓的一个人口较多的居住地区。历史上,湖北郑姓也出了不少著名人物,其中主要有五代后周人郑建中、宋代状元郑毅夫、翰林学士郑獬(安陆人)、明代吏部尚书郑继之、大理评事郑结(黄陂人)、良吏郑达(广济人)等。郑毅夫和郑獬都祖籍安陆,属于安陆郑氏,也是湖北最为知名的郑氏家族。至于在当代,郑姓除在上述地区继续发展外,又分布在黄安、当阳、武汉、孝感、大冶、大悟、通城等地,并各有名人著称于世。另外,在湖北还有不少与郑姓有关的建筑。如在湖北武穴城东北有一座郑公塔,相传是唐初一郑姓官吏所建。明成化三年(年)重修。塔为石基、砖身、铜顶,通高30余米,七级八角,层层设檐,端庄凝重,古朴大方。背后山峦相拥,湖水绕前,湖光山色,更衬托出郑公塔的雄姿与秀美。又如在鄂东下郑,还建有一座郑氏宗祠。3、湖南郑姓湖南郑姓在历史上以长沙郑氏和凤凰郑氏较为知名,迁入当地时间都在宋代以前。其中长沙郑氏在宋代时有郑应龙进士及第,至清代又有工部尚书郑敦瑾、良吏郑敦充、名士郑曰敬。凤凰郑氏则以世袭云骑尉知名,代表人物是清代抗英名将、处州总兵郑国鸿。除上述两支外,当地郑姓在近现代以后又于石门、益阳、长沙、浏阳、新田、邵阳、耒阳、平江等地广为分布。4、广东郑姓广东省是中南地区郑姓人较多的一个省份。在年人口普查时,有人对全省人的姓氏使用情况作过调查,发现其中有人姓郑,占被调查总数的1.%,并因此而名列第16位。从历史上看,广东郑姓大多从宋代开始由福建南部迁入,属于“南湖三先生”中郑露或夹漈先生郑樵弟郑栖之后,以及由上杭迁入的宋太师郑清之的后代。他们的居住地区最早在东北部和东部,以后不断向西迁徙,到达潮州、惠州、广州、韶州、梅州、海阳、东莞、佛山、归善、番禺、三水、英德、阳山、新会、中山、顺德等地,其中的一些人还进一步迁到香港或东南亚地区,使广东成为仅次于福建的郑姓外迁大省。进入近代以后,郑姓又有人知名于五华、潮阳、澄海、海丰、陆丰、海康、阳江、遂溪、恩丰、吴川、宝安、汕头等地。广东郑姓的知名人物,在古代主要有唐代节度使郑愚(广州人)、宋代理学家郑南升(潮阳人)、明代按察使郑安(海阳人)、清代直隶总督郑大进(揭阳人)、实业家郑观应(中山人)等,近代以后则有电影艺术家郑正秋(潮阳人)、原致公*中央副主席郑守仪(中山人)、广东省*协副主席郑群(五华人)等人。另外,在广东各地,还分布着不少郑姓宗祠,其中已知的主要有中山上堡郑氏宗祠和濠头郑氏大宗祠、三水大旗头郑氏宗祠、深圳宝安西乡郑氏宗祠和南山大涌郑氏宗祠、福田向南郑氏宗祠、福田下梅林郑氏宗祠、福田庵前郑氏宗祠、福田塘朗郑氏宗祠、福田涌下郑氏宗祠等。中山上堡郑氏宗祠坐落在三乡镇平岚上堡街,又称郑氏信道宗祠。该宗祠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面积约平方米,三开间二进建筑,硬山式砖木抬梁架构;濠头郑氏大宗祠位于石岐城东五公里的火炬区濠头村,其祖先郑谷彝、郑谷纯兄弟原籍浙江,在南宋绍定年间(-年)从长洲乡(今中山西区长洲)迁来,后人又建了该座宗祠。现宗祠坐落于濠头村著名的探花牌坊背后,占地2平方米,是一座砖木结构建筑,曾被当作学校校址,近年在香港、加拿大等地的濠头郑氏宗亲提议下进行了修茸,同时也抢救性修复了全村其他18座郑氏宗祠中的一些;三水大旗头郑氏宗祠位于大旗头村,该村也称郑村,村中居民多姓郑,最早由清朝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出资建造。至于位于深圳的几座郑氏宗祠,其宝安西乡的宗祠建于清光绪四年(年),由乡贤郑姚倡建,供村中子弟读书之用。其他几座宗祠分别位于南山区大涌村和福田区的下梅林村、庵前村、塘朗村、向南村、涌下村,其中除在涌下村的宗祠属于郑氏三房外,其他都属于郑氏长房。
5、广西郑姓广西主要是少数民族居住地区,郑姓人的入迁途径主要是从东部的广东及北部的湖南而来,在时间上也相对较晚,直到明清时才有廉州和象州等地的郑姓人知名于世。明代的廉州郑赐、郑音以功名及第,分别中举和进士,郑音弟郑英则以孝义知名。清代的郑献莆出自象州郑氏,晚清时是著名经学家。近现代时期,郑姓人的分布除廉州和象州外,又在桂林、宁明等地有人知名,郑姓也因此成为少数民族居住区内不多的汉族大姓之一。6、海南郑姓海南郑姓多由广东郑姓分出,人口较少,主要居住在北部和东部一带,尤以琼山、文昌、琼海等地较为集中。近现代时,曾有文昌人郑介民任国民*府国防部次长,郑庭笈任国民革命*49*中将*长。当代,文昌人郑章原任海南省人大副主任,琼山人郑昌中是著名画家,琼海人郑长和是广东剧协副主席。无疑,他们都是当地郑姓名人的代表。近年来,随着海南省的正式建立,全国不少地方的郑姓人也随人才南下大潮迁居海南,从事开发和建设,为郑姓在当地的发展注入了一批新的力量。(四)西北、西南地区郑姓西北、西南地区是郑姓分布较少的地区之一。据年的人口抽样资料统计,在这一地区人口较多的四川、陕西两省中,郑姓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0.%和0.%,居第26和36位,低于华东、中南地区的人口比例。公安部的最新户籍资料显示,全国汉族人口中郑姓在重庆有人,四川人,贵州人,云南人,西藏人,陕西人,甘肃人,青海人,宁夏人,*人。1、陕西郑姓陕西是郑姓始祖郑桓公生活的地方,也是郑姓在郑桓公以前的远祖活动之地,在郑姓历史上占有异乎寻常的意义。其郑姓的来源相传与战国末年帮助秦国开凿郑国渠的韩国人郑国有关,以后在西汉、北朝、唐代等时期都有不少其他地区的人迁入,并有西汉隐士郑子真(勉县人)、名臣郑宽中(咸阳人)、唐代诗人郑禺(长安人)、金代宁州知府郑建充(富县人)、明代山西右布*使郑国昌(彬县人)等人知名于世,在近代以前的分布主要有澄城、褒城、汉中、韩城、华县、宁强、西安、咸阳、保安、南郑、华阴等地,并成为这些地区中较有影响的姓氏之一。当代,外贸部长郑拓彬(澄城人)、铁道部成都局长郑志章(宁强人)等都是陕西郑姓人中的著名人物。2、四川、重庆郑姓四川和重庆郑姓的来源有两种,其中一是南郑君的后裔,战国时由汉中迁来,但其在发展中衰落不显,人数相对较少;另一是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由荥阳郡迁入,人数较多,至今的不少当地郑姓家谱上都明确记载他们出自荥阳郑氏。据研究,由荥阳郡迁入的郑姓人迁入的原因大约有三个:一是到当地作官,留居当地;二是因获罪朝廷,被发配到这里;三是因躲避战乱,遁入当地。入迁的他们主要分布在成都、重庆、资中、白玉、南溪、富顺、宜宾、南川、潼南、达州等地,并有多人知名于世。仅在当代,就有原西藏*协副主席郑英(白玉人)、教育家郑集(南溪人)、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郑必坚(富顺人)、中国电影制片厂顾问郑用之(富顺人)、中共四川省委委员郑佑之(宜宾人)、画家郑洪流(南川人)、司法部副部长郑绍文(潼南人)、医学家郑铃才(达州人)、书法家郑诵先(富顺人)、中共成都市委组织部长郑俊(资中人)等等代表人物。3、贵州郑姓贵州郑姓相传主要出自荥阳郑氏的“中祖”郑氏,直接祖先与唐代宰相郑畋有关。谱称郑畋之子郑凝绩曾任壁州刺史,任满后留居当地,以后便成为当地郑姓的一位重要祖先。至明清时的南方各省大移民中,又有不少来自广东、湖南、四川等地的郑姓人迁居于此。明朝时,思南人郑安民是位对维护当地秩序有突出贡献的人,被赠与四品官衔。至清代,遵义人郑珍是一位著名文字学家。近代以后,郑姓在当地也获得了一定发展,仅在正安县就有5.3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0%多。4、云南郑姓云南郑姓最早与相州(今河南安阳)人郑回担任泸县县令并出任南沼执*官有关,其裔孙郑买嗣后来又建立大长和国,使郑姓人的势力在当地有了较大发展。明代,由于著名航海家郑和有功于国,他所在的昆阳郑氏也逐渐兴起。此来,在明清时期,又有来自浙江、广东等地的郑姓人相继因故迁来。如今,云南郑姓大多自称是郑回的后代,或自称出自昆阳郑氏,主要分布在昆明、晋宁、宝山、陆良、石屏等地,并有原保山边防区*委郑刚(保山人)、民革中央委员郑祖志(陆良人)等人知名于世。另外,在石屏县宝秀镇郑营村还有一座郑氏宗祠。郑营村因有郑姓人居住而得名,谱称其祖先祖籍浙江,是在明初随沐英入滇而定居这里的,到清光绪八年(年)又建造了这座宗祠。该宗祠占地平方米,由祠门、中殿、正殿、偏殿组成四合院。宗祠中殿及正殿面阔均13.1米,进深9.3-10米。梁柱门窗雕镂精致,艺术价值很高。清朝末年,这里曾被乡贤陈鹤亭倡议办学堂。除上述各省以外,生活在西北、西南地区的郑姓人又在甘肃、青海等省以及宁夏、*、西藏等自治区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如在甘肃省,早在南北朝时就有荥阳郑氏的郑涛一支迁居陇西,谱称“西祖”郑氏,后裔也在当地发展繁衍。
(五)港澳台郑姓郑姓一向是一个勇于开拓进取的姓氏,具有不落人后的优良传统。早在明清时期,伴随着由郑和开创的走向世界之风的日益昌炽,一批又一批的郑姓人也从自己的祖居地走出,去飘洋过海闯世界。他们在当时到达的地方,除大陆对面的台湾岛以外,主要还有被称为“南洋”的今东南亚一带,以及琉球、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如今,郑姓人早已在这里生根开花,而香港、澳门等地也有他们生活的空间。1、郑姓向台湾地区的迁移在郑姓人在大陆各地进行不断迁徙、发展的同时,一些富有开拓精神的人还相继走出大陆,飘洋过海到台湾,进而把郑姓人的生活空间拓展到祖国的宝岛之上。其足迹到达台湾的历史,目前所知最早的一次是在明朝永乐五年(年),即郑和在下“西洋”归国途中遇风飘落到台湾岛的一次。不过,由于他那次在岛上仅停留了两个多月,事后也没有郑姓人留居下来,因此还不能算是郑姓人向台湾的迁居。直到明朝中叶以后,由于东南沿海一带发生了地广人稀、日食不继的生存危机,特别是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才使一些生活在闽南、粤东地区的郑姓人离开故土、迁居台湾。其中可考最早的一次是在明朝天启、崇祯年间福建漳州府漳浦县人郑联长、郑二、郑武、郑彩等人迁居台湾澎湖白沙通梁村。此外,据《赐姓始末》、《海上见闻录》、《小腆纪年》等书记载,在崇祯初年,福建同安县一带发生饥荒,郑芝龙奏请福建巡抚熊文灿将当地饥民数万人迁到台湾赤嵌、台湾城一带垦荒,获得批准,即由郑芝龙负责实施。尽管书中没有提到在这些移民中是否有郑姓人,但鉴于郑姓人在当地的人口比例颇高,其中的一些饥民随之迁台并非没有可能。大约30年后,郑成功率众收复台湾,不仅使他所在的石井郑氏迁居台湾,而且还有郑长随*迁居八芝兰堡(今台北士林附近),郑华兴与林杞一起入垦林圯埔(今南投县竹山镇),郑旭迁居今台南,郑耀德入垦台南,从而使郑姓在当地的人数大增。此后,在郑成功及其子孙开发台湾时,郑成功部将黄恺、刘国轩等人曾先后两次到福建永春招兵,从而有不少郑姓人随后迁到台湾。到清朝进入台湾后,尽管有一些郑成功的后裔被强行迁回大陆,但更多的郑姓人仍然留居当地。其中如出自石井郑氏郑维新之后的郑恭夹、郑恭衍兄弟又入垦新竹,郑喜入垦香山,都进一步扩大了郑姓人在当地的分布范围。同时,又有不少人以寻找亲人为由而迁到台湾,以后还有一些宦游不归的郑姓人在此定居下来。所以,在明未清初之际,以郑成功收复台湾为标志,郑姓人也形成了一次迁居台湾的高峰。进入清代以后,特别是在清朝前期的康、乾、嘉时期,随着海禁的被解除,一些生活在闽粤沿海地区的郑姓人又陆续迁到台湾。如在康熙初年,金门人郑彩迁居西立澳缉马湾社。至四十二年(年),又有海澄人郑维谦入垦今台北士林区。四十六年(年),广东潮州府饶平人郑清雅入垦新竹。六十年(年),广东人郑云雯入居下淡水。雍正时,漳州府和平县郑友嵩、郑新魁、郑德嘉、郑三、郑国等入垦台北各地。乾隆时,又有郑某与张、蔡等姓的人于十八年(年)迁居屏东东港市街,广东人郑某于三十七或三十八年(或年)迁居苗栗二堡石头坑庄,郑某于四十一年(年)入垦新竹竹东镇旧员山子番子湖,郑大谋于五十年(年)入垦竹北二堡云霄社,郑珍于五十二年(年)入垦海山堡北投庄,郑国珍和郑其华于同年入垦今新竹关西镇咸菜硼,广东潮州府大铺人郑于纯、郑鼎周于六十年(年)入垦台中石岗。嘉庆时,泉州同安人郑文漠于十八年(年)入垦新竹。此后,在道光八年(年),郑武力入垦今新竹县横山乡。鸦片战争后,由于沿海各地战乱不断而台湾相对安定,沿海各地的郑姓人同样有不少陆续迁入台湾。如在道光二十五年(年),商人郑尚入垦卑南乡新庄(今属台东)。咸丰年间(—年),郑勒先入垦埔里社堡(今属南投)。同治初年(年),郑吉来由仁寿里进垦泰庆里(今屏东平城)。光绪十二年(年),郑有勤入垦新竹山地马武督。另外,还有一些时代不明的郑姓人入迁台湾活动。如漳州府南靖县郑昌兴入垦台中,五龙溪县郑先殿入垦新园,泉州浯江人郑怀仁、郑国庆、郑崇广、郑崇和入垦后龙、新竹,同安人郑六郎、郑答入垦苑里,郑奇龙入垦新竹,郑道、郑同入垦苗栗、苑里,郑公聘入垦台南佳里,南安人郑廷语、郑廷余、郑廷从入垦新竹,惠安人郑光恩、郑光吉、郑光蒲入垦台北景美,晋江人郑勒先入垦南投埔里,揭阳人郑振先入垦新竹北,郑振科入垦芎林,郑振潘入垦新竹东,嘉应州镇平人郑建议、郑建策入垦桃园中坜,郑连洪入垦桃园杨梅,梅县人郑阿吉入垦苗栗,惠州府陆丰人郑泰容入垦桃园新屋,郑奕祥等入垦台中北屯,郑尚赞入垦台中外埔,郑永俊入垦芎林,海丰人郑遂兆入垦苗栗竹南、卓兰,等等。总的来看郑姓人向台湾的迁徙,在时间上开始于明朝末年,最盛于明末和康乾嘉时期。从迁出地区上看,最初是闽南沿海的漳州、泉州二府的漳浦、南安等县,以后又波及到海澄、同安、平和、南靖、惠安、安溪、晋江等县,以及广东潮州府的饶平、大埔、揭阳,嘉应州(今梅州)的镇平、梅县,惠州府的陆丰、海丰等县。从迁入地区的分布上看,早期主要集中在台湾的北部一带,以后又波及到南部和中部。这些人在陆续迁入台湾以后,在不断为当地的开发和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还加强了宗族内部建设和同姓宗亲之间的联谊活动,并最终使郑姓在当地发展成为拥有较大影响和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2、当代台港澳郑姓在明清以来不断迁徙的基础上,郑姓如今已是台湾大姓之一,在台湾的人口比例位居全国各省之首,遍及台湾全岛。另外在香港和澳门,郑姓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分布。目前这些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与大陆郑姓分割开来,但作为我国郑姓的组成部分,骨肉相连的血缘亲情永远割不断。
(1)台湾郑姓台湾郑姓是当地的第12大姓,由于人口众多,分布遍及全岛。早在年人口普查时,全岛有郑姓户,其中台北市户,基隆户,阳明山户,台中市,台南市户,高雄户,台北县户,宜兰81户,新竹1户,苗栗户,台中县户,南投户,彭化户,嘉义户,台南县户,屏东户,花莲户,澎湖户。至年时,台湾郑姓人口有个,至今的人口则应在50万左右。生活在台湾全岛的郑姓人还成立了宗亲会和联谊会。这种宗亲会大约有20个,分布在台北、基隆、桃园、新竹、花莲、台中、台南、苗栗、嘉义、屏东、金门、高雄、台东、白河等地。由于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台湾拥有重大影响。这类的宗亲会有时还被称为“国姓会”。在这些宗亲组织中,成立最早的是基隆郑姓宗亲会,成立的时间是清咸丰五年(年),其宗旨是敦亲睦族,慎终追远,祭祀祖先。至年时,台湾又成立了全台郑氏宗亲会,并建立了郑姓大宗祠,于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盛大祭典、活动。此后,其他各地的郑姓人也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宗亲会,并建立了自己的宗祠。其中如台北市郑氏宗亲会,所建宗祠座落在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故官博物馆对面山坡上,占地余米,称为荥阳郑氏大宗祠暨郑成功庙,十分庄严壮观。另外,在台湾岛上,还有一个世界性的郑姓宗亲组织,称为世界郑氏宗亲会。这一宗亲会成立于年,总会址设在台北荥阳郑氏大宗祠内,下辖台北、菲律宾、泰国、新加坡、香港、美国、马来西亚、加拿大等33个国家和地区的郑姓宗亲组织,大约每年召开一次垦亲大会。总会的一些事务性工作由理监事会负责处理,理监事会的成员由各地郑姓宗亲会中选出,多是一些在*治、工商、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等领域中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如在第四届世界郑氏宗亲总会的理监事会中,理事长郑彦芬曾任 *府司法部长、总统府秘书长、国策顾问,副理事长郑午楼是泰国著名实业家和慈善家,郑耀谐是菲律宾庆上坊织印染厂董事长,郑镜鸿是新加坡拿督斯里,郑永津是香港荃湾区成员,郑耀荣是美国郑氏宗亲总会会长,郑清泉是马来西亚源宗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秘书长郑义燕是台北三重市格致中学校长,副秘书长郑祺耀是台北清隆企业公司董事长;监事长郑为元是 *府国防部长,副监事长郑克禧是香港金源塑胶丝花厂东主;名誉理事长郑龙溪是菲律宾合众银行董事长,顾问郑本基是原台湾联勤总司令部副总司令,郑嘉武是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校长,郑森雄是台湾海洋学院院长,郑周敏是菲律宾亚洲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郑光秀是马来西亚沙捞越合作官,等等。从这些人的身份和地位上,我们多少可以看出世界郑氏宗亲总会是一个由海外郑姓中的上层人物组织的,旨在加强各地郑姓宗亲之间的联谊和团结的宗亲组织。由于郑姓人口较多,各地郑姓人也在全岛建造了多座宗祠。除前述著名的台北郑氏大宗祠外,又如仅在新竹县,就有两座著名的宗祠。其中之一位于芎林乡下山村,建于清宣统三年(年),是一座宗庙和住宅相结合的客家建筑,石砌地基,雕龙画栋,其匾额对联、燕尾翘脊、山墙马背、鸟踏、竹节窗等的规模形式与华丽程度都被认为在芎林首屈一指。另一座位于关西镇北斗里明德路56号,建造1年,坐北朝南。该宗祠建造者是郑清雅的子孙,每逢年节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2)香港郑姓香港郑姓大多由广东东部的潮州、惠州、梅州等地的郑姓人迁入,人数较多。特别到了近代,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后,又有许多内地郑姓人迁徙而来,郑姓人口迅速增加。由此,为了同族之间的团结,香港也同样成立有郑姓宗亲总会和郑姓分会。其较有影响的郑姓宗亲会有南莆祖五大房宗亲会和旅港郑氏宗亲总会等。其中南莆祖五大房宗亲会的成员都是当年迁居于福建莆田等地的“南湖三先生”的后代,尊“三先生”为始祖,大多是先由福建播迁广东、最后定居香港的。该宗亲会的历任会长有郑国良、郑陆煌、郑维钦等,理事长有郑池等,副理事长有郑照年、郑铿富等。郑氏宗亲总会则有名誉会长郑金源、郑材、郑翼雄,会长郑永津、郑亮钧、郑蕴奇、郑全、郑裕训、郑镜泉、郑木清、郑良、郑航、郑光德,理事长郑克禧,副理事长郑水乾,审查主任郑森,监事长郑永宁等。另外,香港还有保安南乡郑氏宗亲会,其理事长是郑元。至于香港郑姓的知名人物,则有实业家郑裕彤等,他曾被公认为香港十大富豪之一。(3)澳门郑姓澳门地区的郑姓人也以来自广东各地的郑姓为多,其血统多与莆田郑氏或“南湖三先生”有关。近年,澳门郑姓也积极参与海外各地的郑姓活动,并有不少人回到大陆寻根,以自己之力促进着海内外郑姓之间的联谊和团结。
有郑氏文化资料的宗亲请提供给小编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