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溪的最后一个创作日,主办方安排我们A组去看地下长河和芥子园。
小时候最初知道金华有个双龙洞,后来在画报上看到桂林的芦笛岩图片,但是都没有去过。年代参加工作之后,去了刚刚开发的桐庐瑶琳仙境甚是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功,所以对兰溪的地下长河很有些期待。
六洞山风景区位于浙江省兰溪市东郊8公里处的的洞源村,这里是张学良将*夫人、一代名媛赵四小姐的故乡。赵四小姐闺名绮霞,因此,村中祖居称“绮霞园”,可惜没有时间去参观了。不过在这炎炎夏日乘船去游凉丝丝的溶洞,应该是很惬意的。
六洞山因史载有涌雪、紫霞、呵呵、漏斗、无底、玉露六洞而得名。被誉为“海内一绝”的地下长河游览全程米,面积0多平方米,分涌雪洞、时间隧道、玉露洞三段,是溶洞发育不同时期的典型,各具形态、各有特色。
摄影人好动,船老大一再要求大家在小船上不要乱动,有些地方水还是很深的,大家时不时地弯腰、躬背,拍照的同时还需要控制好平衡。
这就是涌雪洞中长米的地下暗河,源头至今没有找到,元代学者吴师道《东阳志》记载与仅17公里之距的金华双龙洞相通。
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的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在中国分布很广,其集中分布于桂、黔、滇等省区,金华地区也有分布。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崇祯九年(公元年)十月,考察了金华、兰溪溶洞“念两日之间,于金华得四洞,于兰溪又得四洞。”其中兰溪境内有四个洞(洞窗、白云洞、紫云洞、水源洞),徐霞客还给它们排了个名:“双龙第一,水源第二,讲堂第三,紫云第四,朝真第五,冰壶第六,白云第七,洞窗第八”。地下长河涌雪洞就是徐霞客心目中排名第二的“水源洞”,这是短暂水上旅行终点著名的景点——琼崖积雪。
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兰溪地下长河属于正在发育期的溶洞。
左边这块巨大乳石,形若古钟,色泽晶莹剔透,名日“穹凌雪钟”,周长5米,高2.8米,此钟历经亿万年滴乳滋润,由天地孕育而成为涌雪洞镇洞之瑰宝。
一路走来,形态各异石钟乳和石笋琳琅满目。“垂石缤纷,中有一柱自上属下,若擎之而起,其上嵌空纷纶,复辟一窦,幻作海蜃状。”(徐霞客游记——《浙游日记》)我实在是弄不清楚他说的是兰溪四洞中的哪段了。
在我看来,这像一只巨鸟的头部,真没诗意,好在那徐霞客也写了许多大白话。
这片钟乳石壁光滑无比,看上去有点像叶蜡石的质感。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溶洞里还有许多未命名的景点,游客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群文摄影干部们都很敬业,不断寻找自己满意的角度。
溶洞中许多角度彩色灯光是商业摄影师为自己营业拍摄而准备的,我们只能抓紧时机蹭拍几张。
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经过山中暗流亿万年的冲刷,大地溶蚀、山岳重塑,新的景观不断产生。
既已来到此地,还是不留遗憾吧。时间允许,我们少数几人决定穿过“时光隧道”中近在咫尺的奇幻石林挑战一下自己。
“时光隧道“这段路程中随便处可见在第四纪早更新世温热期由汽凝水在洞壁上生长的珊瑚状、鹿角状、针状石花……
侧身穿过仅容一人通过的石头“丛林”,里面越来越凉。蓝色的灯光烘托出亦幻亦真的气氛,头顶岩壁空间竟然越走越宽阔。
在时间隧道中,兜兜转转,螺旋上行,常常看到石乳、石笋被人为折断的痕迹,真是罪过。
眼前豁然开朗,来到玉露洞天,这已是洞中最后一段路程。同样的钟乳石在不同灯光的映照下,效果完全不同。
许是我特会出汗吧,头顶直冒热气,同行的省馆摄影干部刘智宁拍下了这个镜头,阿弥陀佛。
玉露洞天高大空旷,厅内精美的石钟乳、石笋、石幔琳琅满目,右下角这块巨石像不像一只鼻子转到后面去的大象?
这石帷幔像不像巨大的蝙蝠或是外星怪物?
玉露大厅就是导游说的最让人震撼的地方吧?
六洞山地质构造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区总面积8.5平方公里,我们也仅仅只是走了其中的涌雪洞、时间隧道、玉露洞三段而已。
这里有溶洞发育不同时期的典型,各具形态、各有特色。
灯光变幻,景观和游客的心情也随之变化。
我们从山腰走出玉露洞,再徒步下山,花的时间其实不多,旅程却丰富了。
在宾馆里看到一本杂志封面,才知道研制出我*首个SARS预防新药、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埃博拉疫苗、新冠肺炎疫苗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的陈薇院士也是兰溪人。兰溪真是太值得自豪和骄傲了。
五代中国罗汉画鼻祖贯休、元代理学名家金履祥、元代文学家柳贯、明代文学家胡应麟,都是兰溪人。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近代作家曹聚仁和当代摄影大师朗静山、画家方增先等数不胜数,都是从兰溪走出去的。
从遥远的古代到今天,来过兰溪的文人、艺术家就更多了,简直无法统计。所以拙文《行走在兰花之城——兰溪行记上篇》提到的吴冠中大师的画遗珠之嫌也就不足为奇了。
《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所以我也必须去兰溪芥子园朝圣。
地处兰溪市兰阴山山麓的芥子园则是家乡人民为纪念李渔而建。总体设计体现了明清年代的建筑特点,继承了南京芥子园的建筑风格和称号,并处处体现了芥子园的古朴内涵。
李渔(-),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生于兰溪夏李村。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自幼聪颖,及长擅古文词。崇祯十年(),考入金华府庠,为府学生。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顺治八年(),迁居杭州,后移家金陵,筑“芥子园”别业,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康熙十六年(),复归杭州,在云居山东麓修筑“层园”。
格子窗窗外的青山、树木、飞鸟等被朱红的窗棂隔成条屏的山水画,如果李渔再世,看到也会满意吧?
年李渔定居南京,选择在风光秀丽的周处读书台附近建起了芥子园。有关园名,李渔曾这样介绍,这个园子“不及三亩,地止一丘,故名芥子,状其微也,往来诸公见其稍具丘壑,谓取芥子纳须弥之意。”李渔亲自参与设计建造的芥子园,可谓小中见大,园内建有浮白轩、来山阁、月榭、歌台等。
为纪念被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戏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的清代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小说家李渔诞辰周年,年9月10日,李渔全身铜像在李渔家乡兰溪市芥子园内揭幕。李渔的全身铜像高近2米,由中国美院教授陈长庚创作。
李渔竭力支持女婿沈心友,与当时名画家王概、王蓍、王臬等人一起编绘的《芥子园画传》。陈毅元帅在为北京《荣宝斋画谱》的题词中指出:“近代作画的不读《芥子园画谱》是例外,好像作诗词的不读《唐诗三百首》和《白香词谱》是例外一样。”
李渔一生著述五百多万字。其戏曲论著《闲情偶寄》,以结构、词采、音律、宾自、科诨、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以选剧、变调、授曲、教自、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另有《笠翁十种曲》(含《风筝误》)《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笠翁一家言》等。他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等,精力之充沛令人惊叹。
李渔曾设家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创立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成为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列入世界文化名人。
李渔自幼聪颖,襁褓识字,“四书”“五经”过目不忘,总角之年便能赋诗作文,下笔千言。崇祯八年,李渔去金华参加童子试,成为五经童子,首战告捷。崇祯十二年,李渔赴省城杭州参加乡试,他原以为稳操胜券,但万万没有料到,自己竟科场失利,名落孙山。清顺治三年,清*攻占金华,功名不遂、身经战乱的李渔归隐故乡,自誉为“识字农”。他决定学唐代诗人王维,隐居终生,后又举家移往杭州,复出创业之路。他以旺盛的创作力,数年间连续写出了《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等六部传奇及《无声戏》《十二楼》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湖上笠翁”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坛新人。
清康熙元年()前后,李渔离开杭州,来到南京,开始了他文化事业上的全新时期。李渔先在金陵闸暂居了一段日子,后来在孝侯(指晋人周处)台边购得一屋,因“地止一丘”,故取名为芥子园。居金陵二十年,李渔以文会友,以戏会友,与整个社会有着广泛而频繁的接触,交游面极广,在与他交往的、有文字记载的八百余人中,上至位高权重的宰相、尚书、大学士,下至三教九流、手工艺人,遍及十七个省,二百余州县,可以说,他是中国古代文化人中交友最多、结交面最广的文人。
为丰富知识,陶冶性情,向大自然汲取营养,李渔与古代许多文人一样,不仅读万卷书,且行万里路。居金陵期间,他一方面为了生计,不得不四处奔走,交结官吏友人,以取得他们的馈赠和资助;另一方面,他每到一地,都要游览山水胜地。“生平锢疾,注在烟霞竹石间”,他把大自然称为“古今第一才人”
在古代交通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他携带家班远途跋涉,走遍了燕、秦、闽、楚、豫、广、陕等省区,“三分天下几遍其二”,“名山大川、十经六七”,“四海历其三,三江五河则俱未尝遗一”,中华大地的奇山秀水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康熙十年,《笠翁秘书第一种》即《闲情偶寄》(又叫《笠翁偶集》)问世,这是李渔一生艺术、生活经验的结晶。《闲情偶寄》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个小题,堪称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
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李渔绝对应该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创作不少深受观众欢迎的剧作之外,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经验总结,从而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具有民族特色的戏剧理论体系。它比法国著名文学家狄德罗的戏剧理论体系早出一百年;他的《闲情偶寄》是中国古典戏剧理论集大成之作,是中国戏剧美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中关于导演的论述,比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早出两个世纪,堪称世界戏剧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导演学著作。李渔以戏曲实际的演出效果为依据,在戏曲结构和人物性格塑造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对清代乃至后世的戏曲创作和表演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能如此系统地将此前各种零散观点归结成前无古人的鸿篇巨制,说明李渔的确可以被称为”理论的巨人“。
短暂的兰溪采风创作结束了,但兰溪丰厚的文化底蕴,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心里,我们还会再去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