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清华教授陈志华和金华古村落
TUhjnbcbe - 2025/5/22 14:40:00

1月20日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知名教授陈志华先生逝世,享年92岁。陈志华先生生前致力中国传统村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保护,是我市兰溪诸葛村、武义郭洞村、武义俞源村等古村落的发掘者、保护者。为金华古村落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曾出版《诸葛村乡土建筑》《俞源村》《郭洞村》《婺源乡土建筑》(合著)等著作。

记者采访了几位和陈志华经常往来的友朋,听他们追忆这位清华建筑学家的点滴故事。

古村落保护的坚守者

听到陈志华逝世的消息后,早有思想准备的诸葛坤亨还是心里一沉。自年开始,连续20多年,陈志华每年至少要到诸葛村一趟。年过后,因身体原因没能再访。

“他不过来,我们就去北京找他,他很关心村里的发展和变化,每次都给我们建议。”诸葛坤亨是诸葛村的党总支书记。在他看来,这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为了保存下这个始建于元代的古村落,耗尽心血。

年,正在金华兰溪进行古建筑调研的陈志华,无意间听说诸葛村有一些老房子,“简直像发现了宝藏”。陈志华看了后认为“是难得的研究课题”。这一年,村内的大公堂眼看就要坍塌,村里正在集资计划修缮。第一次来诸葛村的陈志华给了不少建议。

“看到诸葛村古村落群体保存如此完整,存量如此之大,陈教授认为它是中国南方乡土建筑文化极具代表性的古村落,要我们好好保护。”

第一次到诸葛村,陈志华就待了10多天。离开后不过一个月,他又带着20多名学生来到村里。“当时,他们就住在村里的一间仓库里,环境很差,但都不在意。”诸葛坤亨说。陈志华喜欢和村里的老人聊天,总能收获一些有用的信息。

为了能够将这个古村落的信息尽量保存下来,陈志华带领学生在这里陆续工作了两年。他走遍这里的每一栋建筑,对所有的重要建筑都做了测绘图,并拍摄了大量影像资料。年,他和另一位乡土建筑学者李秋香教授出版了厚厚一本《诸葛村》。

“在陈教授的帮助下,诸葛村古建筑群很快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年又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诸葛坤亨介绍。后来,陈志华与楼庆西、李秋香等合著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一书,为诸葛村带来了更大的声誉。

年,陈志华带领团队来诸葛村时,为诸葛村制定了全国第一个古村落保护规划。“他告诉我们怎么修,怎么保护,一步步怎么安排。”诸葛坤亨说,每次陈教授来村里,都是提出建议、解决问题。

诸葛坤亨在年上任诸葛村党总支书记,他坦言,保护古村落的压力很大,过程也非一帆风顺。“陈教授常常在电话里鼓励我,告诉我坚持肯定有用,诸葛村未来会被更多人看到。可以说,没有陈教授就没有现在的诸葛村。”

如今,诸葛村早已分享到旅游的红利。《诸葛村村规民约》规定,为每幢古建筑挂牌,划定保护范围,大家都知道应保护什么,怎么保护。这一切背后的人,便是陈志华。

“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重要贡献者

不仅是兰溪市的诸葛八卦村,武义县的郭洞村和俞源村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有陈志华的重要功劳。

“陈志华与学生的调查成果就是当年申报中国传统古村落的材料。”国家级规划专家,建筑学博士、教授,原金华市国土规划局总规划师洪铁城说。他与陈志华是20多年的老友,每年春节都会互相电话问候。

年春节前夕,陈志华来问询是否可以带学生来测绘古村落、古建筑。“那时候,我刚好对郭洞、俞源两个村的古建筑有所研究,简要地给他介绍了一番。他即刻就说来!计划过完春节带六七个学生过来测绘、调研。”

年3月左右,清华大学师生来到了郭洞村。“我记得很清楚,那天的天气和今天一样,下着毛毛雨,村里满山都是云雾,仿佛仙境。清华的学生们一下就被这里的景色吸引住了,可惜的是那天陈志华先生由于在外出差没能赶来。”武义县博物馆原馆长涂志刚回忆,过了一个月,陈志华先生风尘仆仆地来了,他与当地的村民同吃同住,为人亲和。

在郭洞的日子里,除了测绘,陈志华每天与村里老人交流,带学生翻看宗谱。“在陈志华看来,郭洞村不仅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可贵的文化资源。”洪铁城说,完成对武义郭洞的调查、测绘工作后,陈志华等人又入驻俞源,开始一幢房子一幢房子地深入调查。

年到年,涂志刚与陈志华接触很多,一起走过武义各个角落。涂志刚说,陈志华对武义有着特殊的感情。抗战时,10多岁的陈志华跟随父亲迁至永康方岩,途中经过俞源,并住过一个晚上。“陈先生印象很深,俞源那连绵的小溪,他还在那里抓过螃蟹。后来,陈志华还来过我的老家柳城畲族镇华塘村住过个把月。”涂志刚说,“陈志华常提起这两件事,一次在考察山下鲍村的时候,我就特地带他去华塘村逛一逛。”

“老涂,你交代我的任务完成了。”年,涂志刚已经退休,陈志华的一通电话,让他颇为感动。“我还在武义博物馆的时候就和他提过全国文保单位申请的事情,没想到他一直记在心上。”年,俞源村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后,郭洞、俞源甚至武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地的旅游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洪铁城说:“陈志华先生文笔很好,在《建筑师》杂志设有专栏《北窗杂记》,笔名窦武,该专栏类似建筑评论,其批判的精神和历史文化强烈自觉性深深地震撼了我。”

近几年,陈志华老先生身体有恙,洪铁城和涂志刚为不打扰到先生,减少了拜访的频率。

涂志刚写下了回忆与陈老先生过往的文字:“陈志刚,年9月2日生于浙江鄞县,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年转入建筑系,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是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教研组最早的教师之一,是新中国进行系统的外国建筑史研究和教学的先驱。陈志华先生开展的融合建筑学和社会学方法的乡土建筑研究,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乡土建筑学科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陈志华先生把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介绍到中国文物保护行业,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教学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物保护理论的建设,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记者余菡唐旭昱)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华教授陈志华和金华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