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人来的应该不算早,我年举家搬迁到孝顺的时候,贵州人的摊位还没出现。那会售卖豆制品的摊位上都是一水的嫩豆腐或者说水豆腐,也有称自己家的豆腐是老豆腐的,但说实话,但凡在北方的农村待过,打眼一看就知道那老豆腐不靠谱。那豆腐用川菜的做法也只能做成麻婆豆腐。
我在义乌工作居住前后算起来有14年。在义乌工作期间也常去找能买到老豆腐的地方,后来看到某品牌的老豆腐,但说实话,某品牌的老豆腐跟贵州人卖的老豆腐还是有差距的。
就像我一个汉中人看街边小摊上的陕西凉皮,看一眼都知道那玩意也就解个馋,你要真当它是陕西凉皮甚至是汉中凉皮,那就有自欺欺人之感。而对不了解的外地人来说,也只能算是一种小吃,却不曾想,凉皮这东西也可以被作为主食的,至少在我的读书岁月里,尤其是初中高中开始,凉皮不但可以作为早餐也可以作为中餐或者午餐。而且在汉中,凉皮不叫凉皮也不叫米皮,皆称面皮,虽然凉皮就是用米做的,但我们那里人都叫它面皮,面皮里的蔬菜有豆芽和菠菜,没有面筋也没有花生。
贵州人的摊位就位于豆制品的售卖区,那边我没记错的话一共四家卖豆制品的,那片区域卖豆腐,豆干,豆皮千张,油豆腐,也卖辣椒粉之类,豆芽这种豆品质只会出现在菜摊上。
不过贵州人来了之后,她的摊位上卖的种类就更多了,有老豆腐,魔芋豆腐,酸菜、菜豆腐、米豆腐、散称的老干妈、剁椒之类的,还有他们贵州的一种小吃,像是米糕,我老家没有,也不知道它叫什么,有一次带孩子去买豆腐,老人家说,给孩子吃一块,孩子吃了一口就说好吃,就顺带着买了10块钱的,回来不到一天就被吃光了,后来再去综合市场,孩子总要说一句,记得带那个小吃回来,他说的那个就是米糕一类的食品,甜甜的,我至今都问过那东西叫什么,只记得去了就要带回来,好放在冰箱里,孩子可以当零食吃还爱吃。
我几乎每月都会去光顾两次,最常购买的是老豆腐、魔芋豆腐、菜豆腐,后来也买过一次散称的老干妈也就迷上了老干妈,家里常备,能直接吃也能炒菜,味道都很好。买的次数多了,跟老板也就熟了,偶尔也会聊天。比如菜豆腐我一直不敢这么叫,我只是每次指着它说,给我来5块钱的,因为怕叫错了名字。后来熟了去去豆腐的时候,老板会说菜豆腐要不要也来一点,我才知道,竟然跟我家乡的叫法是一样的,也才会放心大胆的叫出它的名字。菜豆腐买回家,也会下点米进去,因为我老家就这么吃的,我记得第一次买回家,下米煮好,老人家直说跟家乡的一个味,很好吃。后来他们如果去菜市场,也会去老板那边购买菜豆腐回家做来吃。
我说,你们什么时候来这边的?她说很早就来了。我说,我年搬过来的时候,经常来这菜市场买菜也没看到你,大概是年年底的时候才看到你家的摊位。她说,她之前都是在家里,家里的年轻人卖菜,豆腐都是带着卖的,后来发现豆腐卖的不错,就想着卖豆腐。我说,你家生意很好,因为我看过好多次,别人家的生意门可罗雀,而你家的生意都是排队的。她说,夏天是淡季,淡季一天能卖两锅豆腐,到了冬天生意会更好,一天四锅还不够卖很早就收摊了。但也不敢多做,做多了就怕卖不了,豆腐又不能放,老板说她很早起来就要大黄豆,点火做豆腐。这事我倒有印象,因为家里的老人也常去卖豆腐,去早了,老板还没来了,去晚了,豆腐又卖光了,家里的老人也有空手回来的时候。不要说家里老人为了去买到贵州人的豆腐而空手,我也有。
三四月间,贵州人还没来,我几乎每周都会看一次,摊位每次都是空的,我甚至还想,难道是我去早了或者去晚了,于是分时间去也没碰到她,我就生怕她不来。后来大概是六月份,我终于碰到她了,买了她家的豆腐,我说你怎么之前没回来吗?过年过的好久哦,老板说,因为疫情家里也有事情就回来的晚一些。我那会在想,幸好你来了,我又能吃到有家乡味道的老豆腐了,虽然是贵州人做的,但与家乡的味道无二致。
我在上海工作的时候,有个上海人,一听我从金华去,于是跟我说,家里老爷子是兰溪人,小时候在兰溪生活过,总念叨兰溪的豆皮好吃,如果我回家,能不能从金华帮她带点豆皮去上海,但说实话,我一个新金华人,对于老爷子记忆中的豆皮没有概念,想着如果一定要正宗还得跑一趟兰溪,而且就是去了兰溪也未必找得到应该买哪一种?我怕辜负了人家的味觉记忆也毁了人家的美好,索性权且答应一次却没去办。
忽又想到台湾的地图和地图上的街道和小吃店,那些熟悉的名字,也发现了以故乡命名的街道——汉中街,想必那也是有故人的地方,也才会念念不忘。
金义这地云贵人很多,我喜欢他们那种率直,喜欢听他们说,老家的洋芋和洋芋蒸饭那简直人间美味(其实我老家也这么说)。喜欢他们在周末或者晚上的时候穿着属于自己的民族服装在中央公园里唱歌跳舞开直播,让我感受到另一种文化。
如果你想吃到更好吃的老豆腐,在金义这个区域,我还是推荐孝顺镇综合市场里贵州人做的,你一眼就能分辨出,它是不是想要买和想要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