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43
金华晚报
资料图
脏乱差减少了,公园湿地栖息地多了,乡村变美了,产业布局合理了……“三改一拆”工作已经第六个年头。
为持续深入推进“三改一拆”这项工作,今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建立健全违法建设防控治理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市、县(市、区)政府,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县级以上有关部门的违法建设防控治理工作责任。
同时,要求强化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从而促进形成强大合力,坚决铲除以违法建筑获取非法利益的土壤,遏制违法建设行为发生。在保证责任明确、有法可依、机制通畅的基础上,《意见》要求建立完善的村(社区)巡查、乡镇(街道)巡视、县级督查的三级网格化动态防控体系,实行首查负责制、案件移送制和即查即拆制,并首次提出确保新增违法建筑从产生到发现不超过7个工作日。
记者注意到,在这项工作中,不仅是省级层面在不断探索完善,金华市也在实践中产生了不少好经验及做法。
去存量不放松市区两大区域即将开展整治
“前期我们已经进行了航拍,目前正在交办中。”市“三改一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助力打造双龙南街精品示范街区,以整洁优美的面貌迎接高铁站南广场启用,近期金华预计将开展为期三个月的违法建筑整治工作,“主要的区域为站前广场和双龙街区域。”
记者了解到,此次整治的主要对象为楼顶、平台的私搭乱建,首先将对封闭形式、增加了实用面积的砖混结构房、彩钢瓦棚、玻璃房等存量违法建筑进行拆除。
据介绍,今年以来,全市“三改一拆”工作持续推进、成效明显。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制任务书、挂作战图、列时间表,以翻篇归零再出发的心态,全力打造治危拆违“金华样板”。全市各县(市、区)盯紧目标,以“无违建”创建为载体,坚持“有违必拆、拆违先拆危”,全面开展违建大排查大拆除。截至5月底,全市已累计拆除违法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三改面积万平方米,其中累计完成城中村改造万平方米;全市累计拆后土地利用率达到86%。“三改一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同时,各县(市、区)的拆违工作已从原先的重点领域、重点类型向全域整治延伸,从突击式拆违转向常态化管控,对“四无”企业违建、影响消防安全违建开展了大力度的整治。
据悉,我市今年要开展存量违建清零“回头看”工作,对存量违建再次进行地毯式排查摸底,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办法,加快存量违建分类处置到位。重点要将“四无”企业和高污染、高能耗、低小散企业等制约转型升级、影响消防安全违法存量建筑作为首要任务,做到应拆尽拆。
资料图
铁腕治违从新增违建管控求突破
6月12日,金华开发区秋滨街道联合综合行政执法分局、国土分局等部门,组织开展对蟠龙村新增违建拆除工作。蟠龙村属于开发区已征地块,该村部分村民在安置房建设过程中,出现违法建设行为。秋滨街道发现后,根据新增违建即查即拆原则,迅速组织此次拆违行动。
在拆违过程中,有少数村民情绪激动,阻碍执法,造成数名执法队员和民警受伤。虽然受到阻扰,但多平方米的违法建筑还是被依法拆除,同时涉案人员还被依法刑拘。
“我们的工作就是为了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城市的秩序和形象,给市民创造一个整洁、干净、有序的环境。”在行动中受伤的一名执法队员告诉记者。
记者注意到,“三改一拆”部门在对新增违建管控工作中,还不断建立健全违法建设防控治理长效机制,依法推进存量违法建筑分类处置,对新增违法建筑实行零容忍。据悉,在“三改一拆”和“无违建”方面,我市严控新增违法建筑,力争创成无违建县市区1个,创成基本无违建县市区2个;提档改造30个以上重要节点和入城口景观,创成3条以上省级精品示范道路、3个以上省级最美入城口,各县市区申报创建“省级精品示范道路”不少于1条、“省级精品入城口”不少于1个。
金东区在《关于建立健全违法建设防控治理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基础上,及时制定出台了《金东区违法建设防控治理长效机制》,为巩固“无违建区”创建成果起到了很好的制度保障作用。
为实现防违控违信息化管理,提升新增违建管控及处置效率,《机制》明确了金东区将建立“金东区防违控违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管理,将全区的农民建房、企业用房、社区楼宇、临时建筑、农业设施、交通道路等建筑信息纳入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建筑(构筑)物建设行为的“建前、建中、建后”全过程监管。行政执法、国土、住建、农林等相关部门,应在48小时内将相关的审批、巡查情况、处置情况等资料录入“金东区防违控违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值得一提的是,《机制》提出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装备“无人机”巡查队伍,提高巡查效率,实现“无人机”巡查信息与“金东区防违控违信息管理系统”信息自动比对、无缝对接,真正实现信息化管控。
同时,在保证责任明确、有法可依、机制通畅的基础上,《机制》要求建立区、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巡查网络,开展分级网格化管理,实行动态化防控,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调查、及时处置。
此外,金华市还以“无违建乡镇(街道)”创建为抓手,结合基层治理“四个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防违控违综合管理系统,从机制和技术上将新增违建控制在“第一块砖”。进一步完善农房建房体系,完善农房设计通用图集,落实农民建房带方案审批和挂牌施工。
资料图
让老百姓看得到、摸得着的拆改成果
曾几何时,义乌市城西街道石明堂村里一些村民为了自身生活便利,在房前屋后搭起了简易钢棚,或者用砖块砌出了仓库、厂房、厕所、厨房等。“先不说这些是乱搭乱建,仅从建设规范的角度来看就很有问题,再加上垃圾处理不规范,一到夏天,苍蝇和蚊子满村飞。”在城西街道几位工作人员的眼中,这些都是村中难看的“疮疤”。
随着“三改一拆”工作的深入开展,石明堂村的拆违自然成了相关辖区的工作重点之一。为顺利推进该村的拆违工作,义乌市“三改一拆”部门联合街道开展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加班加点深入农户家中宣传发动,动员党员干部、村民代表违建户带头自拆,力争得到村民最广泛的理解和支持。据不完全统计,一个多月时间,就有80多户村民自愿拆除违法建筑,拆违面积多平方米,房前屋后清理90余处,绿化面积多平方米。如今,石明堂村又成了那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还有独具特色的东坞藏春、葛岭访仙、石濑腾蛟等八大景观的山清水秀好地方。
以改带拆,以拆促改,“拆改用”结合,这是我省“三改一拆”专项行动取得实效的关键。可以说,石明堂村的变化是全市“三改一拆”工作中拆改结合的一个缩影。
在日常工作中,金华市“三改一拆”行动正与精品城市建设、景观提档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统筹推进,重点对个村庄、集镇进行集中整治,提升城乡综合环境面貌,助推全域大花园建设。东阳横店镇投入数亿元对入城口和旅游专线进行整体提升,并依托影视文化旅游产业,积极探索产业植入,打造“一村一品”特色精致产业;兰溪市串联精品古村落、古道、古驿站等自然景点,打造最美“风情”乡村旅游大道和兰湖风景区。
全市各地拆后利用和改造工作,还与城市和乡村发展规划、经济转型升级和地域特色有机结合起来。武义桐琴镇拆除10多家低小散加工点,变身为村民公寓;永康将拆后土地用于建房安置、生态停车场、小公园、街角小品等民生设施;磐安结合“小城镇环境整治”,拆除水泥砖厂房后,开发成农家乐、民宿,搞起乡村旅游……
“拆后土地利用是‘三改一拆’的最大红利,利用方能惠及民生、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金华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潘之江说,在目前全市拆后土地利用率86%的基础上,年全市拆后土地利用率要保持在90%以上。同时,各地还会在利用的质量上抓提升,对拆后地块要遵循“即拆即清、宜耕则耕、宜绿则绿、宜建则建”原则,及时复垦、复绿;紧紧抓住“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的有力契机,充分整合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城中村改造等政策,系统谋划,统筹结合拆后地块周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生态资源,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提高拆后地块经济效益,让老百姓看得到、摸得着、感受得到拆改成果。
《据《金华晚报》,原标题《年全市拆后土地利用率保持90%“三改一拆”金华如何持续深入推进?》,原作者:潘浩然。编辑: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