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保护自己的家园自己的故乡
TUhjnbcbe - 2024/8/26 17:27:00

——读洪铁城先生《中国婺派建筑·兰溪卷》有感

文/丹青

世间情缘万种,有人与人同船而渡的福分,也有人与书的美丽邂逅,相遇方式各有差异,带来的或惊喜或温暖的体验却多相似。我读洪铁城先生的《中国婺派建筑》系列作品,深深感受他的这部《兰溪卷》,是先生用奇妙的情缘编织而成的一部耐人寻味的中国古代建筑永不消失的文化剪影,它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心灵的纠结。这一切虽看不见风起浪击,但作品的经典之处在于作者洪铁城先生用平实而饱含真情的文字将点滴情缘铺陈开来,故而满纸笔墨生香。

为这部书作序一的李先逵先生也是我多年的老朋友,记得当年我协助刘毅同志创办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时就相识了,李先逵先生对铁城先生地方传统婺派建筑文化的研究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认为对于地方建筑文化流派的研究,最值得提倡和鼓励的是要有地方的学者来进行深度的研究,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熟悉的地方环境中,有更亲切深刻的体验和认知,对其历史文化演变形成缘由有更多的理解和明察。

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我从洪铁城先生《中国婺派建筑·兰溪卷·自序》中读到:兰溪以传统建筑保存之多,类型之多,创新之多,千年来不同时限遗存齐全,全国罕见,把我彻底震撼!这短短平实记真之语,这数行考据纪实之言,这叙述自信精励之概,这是铁城先生于耄耋之年,于春华秋实里,于一个真正的中国学者深思觉悟中,于孔孟老庄哲,得以据德、依仁、游艺,成为闻道、精思,至为研道、开颜地于兰溪市的古建筑群中遨游考证,条分缕析,并借以旁引曲证,引经据典,而后以实为真,以史为理,以喻为文,作出概括性之论说与集叙。我为终身有这样的老友而自豪、而高兴!我不敢称此书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葩大书,感觉它是一位中国建筑学中的文化学者奉献这个世界的一部厚重的记忆片段。“浮生愿向书丛老,不惜将身化蠧鱼。”对于一个爱书之人来说,平生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和书日夜为伴。在众多嗜书成癖的“书虫”中,我与铁城先生都有书海中自在徜徉,收获阅读的快乐之际也不忘将读书的思索和体悟写下与世人共享之乐。他比我用更多的时间除了读书还“整天奔走的疲惫,常常忘记了自己的家”。因此他的这部《兰溪卷》,我认为是他整个系列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金华地区的兰溪市我虽然去过多次,但每次的感觉都不一样,特别是这一次,真的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块土地。全国各地的风土民情各有特色,但作为文化和艺术大省的浙江,特别是在中国古代建筑遗存方面,保存之完整,艺术价值、学术研究之厚重,可以说是全国领先。峻厚与至美均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浙江地处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北纬30度,乃人类抒怀生存之地。兰溪又是金衢盆地耸翠之地,金星婺女星争辉之地,婺派建筑最为集中的再生之地。许多现存的建筑无论是风格、整体风貌,还是先民选址的科学性、中国风水学的厚重性都深深地刻录着,汉民族源远流长的一维文化记真。特别是婺派建筑的一些祠堂虽以砖、石、木为主,而那些雕梁画栋的木质结构之美,真的让人过目难忘。也难怪铁城先生在对兰溪传统建筑布局的审美文中指出:“从东部大宅院到西部小户型,构成了一条璀璨夺目的文化轴,由东南婺江西南衢江交汇成兰江,是一条天然画图的南北向人字形生态轴。”这个东西横向居住的文化轴,最具地球生命的养生格局,也是兰溪先民顺天应地的智慧结晶所在。而这条南北生态水系天然坐标,是兰溪人古今繁荣昌盛而人才辈出的神采华光。天然与人工二轴的生态交错,当算是天人合一的中国故事与兰溪人的生存地标。铁城先生给我们绘制的美学定位与似太极图之布局的生存法式,是兰溪人永恒的福祉所在。当你一踏上兰溪这块土地,迎面而来的何止是乡愁和记忆,铁城先生喻之“堪称半部立体的中国建筑史”一点儿都不为过,婺水衢江间的秀逸兰江沿岸简直就是一座活态的“中国传统建筑大观园”。

长乐村景

铁城先生的《兰溪卷》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二十章分别为:山川人文形胜、“三普”成果综览、旧时建筑形式、历代民居建筑、民居建筑佳例分享、历代祠堂建筑、祠堂建筑佳例分享、历代寺庙建筑、寺庙建筑佳例分享、其他公共建筑、公共建筑分享、历史环境要素、环境佳例分享共享、人居范例诸葛村、人居范例长乐村、人居范例芝堰村、人居范例姚村、周边区域比较、五大存在特征、五大保护价值。下卷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人居范例;第二章,民居建筑;第三章,祠堂建筑;第四章,寺庙建筑;第五章,公共建筑;第六章,历史环境要素。这些章节如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每个节拍都扣人心弦。还有一点:作者对多个调查研究对象的分类法,先按类型分岀大类,然后从大类分出中类,从中类分出小类,再后在小类分出子类与小小类,分得极为科学合理,分得新鲜独见,分得价值别具,可谓之是古村落古建筑的分类学的范例。因此我说,这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气势磅礴的民族建筑交响乐,而这部交响曲中的每一个章节都诗意般的讲述着昨天、今天、未来永不分离的韵味与情怀!这里有农耕文明的鸡鸣狗叫、有儒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家族宗亲的血脉贲张、更多的是诗意田园的牧歌悠扬。一条兰江,凝聚着一缕缕乡愁,一禅贯休,记录了太多“诸葛”后裔子孙满堂欢乐的笑声。

古往今来,兰溪这块土地不仅建筑文化遗产无比丰厚、文采风流今尚存,历史上墨客骚人著华章,他们在青山碧水间感受大自然的芬芳与灵气,沐浴淳朴的民风,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或吟诗、或作画、或填词、或为文,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江南烟雨朦胧记忆的追怀,留下了大量的诗画与文章。这些不朽的艺术杰作使大地增辉、山河壮色,也使人们更多的了解婺文化的魅力所在。

我读铁城先生的这部大著,深感先生是在沧桑叙事中,通过书写建筑遗存的生命记忆,以其深厚的人性基础,让我们于平静中感受岁月在美好中流淌。我一直觉得,历史学的主要功能是建立准确的知识体系,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历史鉴戒、求索深邃的历史哲理、引导恰当的社会选择。铁城先生这一步虽然迈得非常艰难,但也是非常坚实。只有具有一定客观性、科学性的研究成果才能切实发挥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因此,在历史研究中正心术,要求一切研究历史的学者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持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坚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优秀学术成果,铁城先生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到位。情不事大,见于细微,铁城文学功底的扎实,帮了他的大忙。我至今都无法理解,人是怎样获得灵魂的?明明知道人生中的许多往事是岁月带不走的,仿佛愈经冲洗就愈加清晰,始终活在记忆中,我们生前守护着它们,死后便把它带入永恒。可能正是被亲切爱抚着无数往事使灵魂有了深度和广度。造就了一个丰满的灵魂。在这样一个灵魂中,一切往事都继续活着:从前的露珠在继续闪耀,某一个黑夜里飘来的歌声在继续回荡,曾经醉过的酒在继续芳香,世界别具魅力。活着的往事才是之所以具有孕育力和创造力的秘密所在。铁城先生的故乡是中国的浙江东阳木雕之乡,因此在他童年的记忆总是凝聚了太多故乡的情结,作为中国婺派建筑学说的创立者,他的生活空间理所当然和脚下的这块土地紧紧的拥抱在一起。

我们常常说:敬畏心是艺术的创作之源。想象力是艺术创作的生命,但只有从原点出发,想象力才会有最宽广的空间。脱离了原点,想象力将如断线的风筝,无所依附。因此,敬畏心既是艺术的原点,也是想象的起点、灵感的源泉。不同传世作品尽管创作指向各有不同,但具有这一原点则是相同的。也只有具备这一人类共同的审美出发点,作品才会产生最广泛的审美共鸣,不论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曹雪芹的《红楼梦》,还是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铁城先生的这一组中国古代建筑交响曲,因为融入多个优美声部元素,无论是抽出其中任何一个章节,都能演绎出感人至深的味道和色彩。南宋大学者朱熹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艺术创作的目的离不开知书达理,追求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画表心迹、歌为心声,以成就君子之道。在此过程中,必须“常存敬畏”,保持着对真善美的虔诚,对艺术严肃性的敬畏,对艺术受众的尊重,这是艺术的启蒙,成长的守护神、成才的不二法门。因此我在读铁城先生这部《兰溪卷》的同时,首先得把兰溪的三江之汇搞清楚,才能读懂先生的情感纠葛与现实遗存的关系是怎样一番景象的感悟。

我记得兰溪虽去过多次,但每次必然都是在金华站下车,然后乘坐小车到兰溪也就是20多公里。这座自古就有“三江之汇”“七省通衢”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虽为浙中丘陵盆地地貌,总的地形特点是:东北群山环抱,西南低丘蜿蜒,中部平原伸展。境内有四支山脉:北部为龙门山脉和金华山脉,西北为千里岗山脉支脉,南部为仙霞岭山脉余脉;有三块丘陵:北部丘陵、南部丘陵和西部丘陵;有两个盆地:金衢盆地和墩头盆地;有一片平原:三河谷平原。故此,兰溪自古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说,堪称“有山有水的好地方”。这块土地有史以来盛产兰花,《兰溪市志》载:“兰溪一名縠水,岸多兰茝。溪以兰名,县以溪名。”明正德《兰溪县志》载“双兰头”的诗句:“手种盆兰香满庭,闲来趣味独幽深。敢夸双萼钟奇气,只恨孤根出晚林。”据传,明武宗皇帝在游江南时曾慕名专程到兰荫山欣赏兰花。那里年平均无霜期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6%左右,因此特别适合兰花的生长。

最令人羡慕的是,兰溪这块土地历史上早就是一块藏龙卧虎之地,人才辈出的背后,是一方水土的钟灵毓秀与灵气十足。我从相关资料查阅中发现,其中入选金华历史文化名人雕塑园的兰溪人就有13位,他们是:唐代宰相、垷坦村人舒元舆,宋代理学家、婺学开宗者、香溪镇人范浚,宋元之际浙东学派与金华学派中坚、“北山四先生”之一、桐山后金村人金履祥,元代文学家、“儒林四杰”之一、横溪镇人柳贯,唐末五代画家、书法家、诗僧、游埠镇人贯休,南宋丞相、里范村人范锺,明万历首辅、城南隅人赵志皋,明代状元、城北隅人唐汝楫,明代学者、诗人、城北隅人胡应麟,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夏李村人李渔,明末清初才女倪大村人倪仁吉,民国著名记者、作家、蒋畈村人曹聚仁,中国摄影大师、游埠里郎人郎静山等。

此外还有唐朝制作皇帝诏书的工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徐宅山,背村人徐安贞,唐代户部尚书、学问渊深凡百家末艺无不参究的寺前村人滕珦,北宋开县域理学研究之先河的杜宅人杜汝霖,宋代人称今是先生、以《曲礼》《大学中庸解》等著作而闻名的元潭人邵囦等等,举不胜举。

芝堰门前塘住区景观

兰溪在浙江省内也算是一个文物比较集中的县级市,除了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其属下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就有7处,中国传统村落20处,有诸葛长乐村民居、芝堰村建筑群、黄店也德堂、西姜词堂、永昌上族祠、永昌积庆堂、女埠余庆堂、梅江通洲桥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进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处,登记信息点处。其数量之多,级别之高,全国罕见。在这些不可移动文物中,有古城墙、古码头、古堰坝、古村寨遗址和古街坊、古巷,更有大量的祠堂、香火堂、民居、名人故居、官邸、会馆、行业公会、钱庄、账房、店铺(棉布店、药店、当铺、茶庄、烟店、糕饼店)栈房、作坊、戏台、鼓楼、教堂、学堂、书院、纪念堂,这其中还有大量的石构建筑,如石拱桥、古井、古塔(大师塔、孤童塔、文昌塔)、石牌坊(进士坊、贞节坊、孝子坊)、木牌坊、廊桥、寨门、寺庙、庵堂、路亭和古墓、古栈道。除了这些,还有专门为无房户、经商人租用的公屋及人们闻所未闻的饥食堂等等。真的数不胜数。在文献保护方面,仅此一项就保存多个姓氏的多册宗谱和其他古籍多册。

诸葛村钟池住区景观

诸葛村是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座,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以整体村落为单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是全国研究明清时期民居的一个重要窗口。长乐村有余年历史。年与诸葛八卦村一起,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以整体村落为单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芝堰村是陈氏聚居地,始于宋代。现保存着宋、明、清、民国4个时期的民居、祠堂、客栈、杂货铺等建筑近百座,还有古街、古巷约20余处。年整村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兰溪被中国古建学人们称誉为“典型的中国古代民居博物馆”,明、清、民国建筑研究的“活化石”。

我这次去兰溪,是为近期准备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苏州)中心、兰溪市人民政府联合召开古民居保护方面的研究会议而先期进入。在市文物管理部门领导及洪铁城先生、金华市老朋友古建筑专家汪燕鸣老师、兰溪市古建学人郑炳顺等人的陪同下,一起考察了磐安、兰溪的女埠镇的渡渎村,这是国家级中国传统古村落,为明代南京礼部尚书、著名学者、教育家、文学家章懋(章懋世称枫山先生)诞生地,这里素有“一门四进士、伯侄两尚书”之誉。北宋天庆十年()该村始祖章三七因避方腊之乱,由淳安迁徙该地,迄今已有近年。该村人口多人0多户,绝大多数为章氏家族。渡渎村古建筑众多有余庆堂、章氏家庙、枫山故居、尚书石牌坊、徵士第等,古民居多处。其中余庆堂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章氏家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江南古建筑史上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渡渎村崇尚儒学,耕读传家,该村的《章氏家训》原名《太傅仔钧公家训》,是中国十大最有名的家训之一。

我们的小车在满天绵绵春雨的滋润下来到村口的尚书石牌坊前停下,村书记章亚军和女埠镇的宣传委员已经在那里等待我们了,天上的雨滴仿佛是从云端里坠落到地面,把整个古村落洗得干干净净。三月的江南,花事初醒,泥土和春草散发的香味萦绕心际。古牌坊经介绍是经过了整修,但修复得非常合理,原有保留下来的石构件与新配构件组合自然、大气磅礴。古村落给我最大的感觉是静,安静得有些不知所措!仿佛失去了古村落原真的鲜活,路面经过统一的整治处理,看上去比那些普通村庄干净、清爽、舒适多了,唯一遗憾的是鸡飞狗跳、家畜家禽满村到处溜达的真实画面没有了,我们这个民族是从农耕文明走过来的,所有的家禽家畜和耕田犁地的黄牛、水牛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乡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先与它们之间都有生命契约的,谁也不会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我们同它们共同蹚过岁月之河,从苦涩走进甘甜,从昨天走进今天。现如今村庄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老人越来越多了,把它们再清理干净,鲜活的人间烟火离原真的乡村生活也就越来越远了!

乡村就是乡村,它除了清澈的小溪、农耕文明的质朴展示、潺潺流水声交融在一片片农家自留地里的各种蔬菜、植物,加上富有生命的家禽家畜构成一幅幅最质朴、最富有激情的生活画面,人与自然、人与古老的传统建筑、人与万物的共生共存而构成最鲜活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才是最成功的。

渡渎村章氏宗祠住区景观

渡渎村的地理环境优越,它位于兰江西岸,距女埠镇2.5公里,目前在建设中的国道位于村内南侧。全村地处黄土丘陵地貌,坐北朝南,甘溪从村北汇入兰江,与省级风景区白露山隔溪相望。渡渎先祖择福地于此而居。渡渎村一直以来以“考神故里,研学渡渎”为发展主题。利用历史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关键是新农村建设千万不能跑题,多保留民族记忆与乡愁情怀,这块土地未来发展潜力不可估量。我倒是希望此古村落千万不要学别人的样子,必须根据自己的生态平衡要求走自己的发展模式,把一些虽然不多的钱,用在植树造林(特别是果树,既装饰了古村落,又为村民未来提供了收益),然后再根据自己土地的特点,大力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做出自己的一方天地,自然会引来金凤凰。文化、历史、建筑与淳朴,他们什么都不缺,要想真正把此村搞活,乡愁如梦,永不要分离!如果每户人家都摆上十盆二十盆兰花,做成名副其实的兰花村,乡村旅游不会输给别人,紧紧围绕文化做乡村振兴,才是唯一出路,别人有的我不做,别人没有的我有。如果村口水塘一圈垂柳间杂桃花,杏花、微雨一两头牛在吃草,你看看,味道马上改变。回顾我这一生,虽然走遍了全国各地,但我始终觉得:留住美丽乡村,方能铭记人文乡愁。我们应该从人的生活角度去理解乡土遗产,思考如何去保护遗产,跟遗产共生。诚如铁城先生所言:我们保护的不仅仅是古建筑、古村落、古文化,而是保护自己的家园、保护自己的故乡。铁城先生的这个认识,使我们的古建筑、古村落保护工作显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乡村遗产的价值来源于整体的乡村系统,脱离原居民利益的角度去

1
查看完整版本: 保护自己的家园自己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