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滑坡概况
本滑坡位于兰溪市灵洞乡洞源村(栗山)与平园村(火烧山)交界处。滑坡区主滑方向°~°,主滑方向斜长85m,滑面倾角3°~55°,面积约m2,平均厚12m,体积约15×10m3。滑坡稳定系数F。=0.99~1.03,滑坡治理前总体处于欠稳定状态。年7—8月期间,受台风降雨的影响,前缘持续蠕变,形成多条新裂缝,最大错距达1.0m。滑坡隐患体威胁着坡脚住户总计7户25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2治理措施
根据滑坡体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施工条件及成因等综合考虑,本滑坡治理原设计采取的主要措施:(1)抗滑桩支挡,滑坡体中前部布置抗滑桩,并依靠下部(嵌固段)嵌入滑床;(2)削坡减载﹐滑坡体上部削坡减载,减小下滑力;(3)坡脚加载,可使滑体增加被动土的压力,阻挡滑坡体的下滑;(4)综合截、排水,减少地表水对坡面水土冲蚀、渗透而影响稳定性;(5)生物工程,固土封坡,增强坡体整体稳定挡墙支挡;(6)坡脚设置砼挡土墙,支挡坡脚岩土体﹐并防止水流对坡脚的冲刷。
3工程地质特征
该滑坡区内属侵蚀剥蚀丘陵地貌,山顶高程m,坡脚高程约70m,最大相对高差m,自然斜坡坡度15°~20°,以灌木为主的植被发育。隐患区工程地质特性:(1)残坡积土,主要由含碎(块)石粉质粘土等组成﹐厚度一般1.65~5.25m,黄褐色,稍湿―湿,松散一稍密,呈可塑状,工程地质条件较差;(2)滑坡堆积体﹐主要由含碎(块)石粉质粘土等组成,厚度0~15m不等,黄褐色、棕褐色,湿一稍湿,可塑状,结构松散,工程地质条件差;(3)薄层状软(粉砂质泥岩)硬(石英砂岩)相间岩组,其中全风化层厚5~12m,强风化层厚40.55m,工程地质性质较差;(4)坚硬闪长玢岩岩组,块状构造,呈强一中等风化,岩质坚硬[13]
4新近变形特征与原因分析
施工治理期间(年3月),正在治理施工中该项目发现三级平台以上西侧一带发生变形加剧,周界呈圈椅形,主滑方向约°,斜长46m,水平长4lm,前缘宽约28m,面积约m2(滑坡隐患区总面积约m2),厚度2~5m,体积约m3。此时﹐治理区开挖形成5级台阶,边坡坡面坡率约1:1.8,每级台阶高差8m,台阶宽3m,台阶内侧为土沟。
项目部配合勘察设计单位﹐对新近变形裂缝进行测量分析。坡体上部局部后缘下错(高度0.5~1.0m),前缘胀﹐剪出口显现。坡体出现多条横张及纵张裂缝(图1),主要有4条,其中,L1:拉张裂缝﹐呈弧形,走向93°~°,长约21m,宽0.5~1.5变形体物质主要由残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强风化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碎裂状石英砂岩等组成,结构较松散﹐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
经实地调查,表明岩土体变形正在加剧,且变形破裂面(可能的滑动面)深度推测在5m以上,其现状处于欠稳定状态。从变形体物质组成分析,主变形区主要由含碎石粉质粘土组成,其厚度≥5m,下部为全一强风化粉砂质泥岩等,软弱层工程地质性质较差﹐在饱和状态下,岩土颗粒间的内摩擦力及粘聚力下降,极易在重力作用下沿某一软弱结构面产生速滑而引发滑坡地质灾害,并可能影响下部台阶岩土体的稳定性,危及现场施工人员及坡下住户的安全。
5新近变形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滑坡隐患区产生岩土体变形加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自然因素:据兰溪市野猫拢雨量监测站统计,变形发生前的年3月12日8时一3月13日20时﹐累计降雨量达34mm。短时较强降雨导致雨水大量沿开挖坡面下渗,导致岩土体饱和,重度增大,岩土体颗粒或结构面之间的摩擦系数下降,并产生静水和动水压力,使抗滑移稳定性降低,导致岩土体变形破坏。
(2)边坡岩性主要为含碎石粉质粘土和全一强风化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工程地质性质较差﹐遇水饱和软化后结构改变,易发生变形破坏。
(3)施工过程中,上部边坡﹑台阶开挖后,不可避免地使雨水沿坡体下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