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从鞭影到箭影兰考脱贫脱困启示录上
TUhjnbcbe - 2020/6/1 6:59:00
时间就是逻辑。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原兰考大地上,鲜明地印刻了这样一些历史节点:年,焦裕禄书记走了,但留下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年,兰考成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0多年过去了,为什么守着焦裕禄精神财富的兰考,还戴着贫困县的帽子?”“兰考之问”曾经像一道无可躲藏的皮鞭,一次又一次抽在困境中的兰考人民身上,他们不安、疼痛、困惑甚至也委屈。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兰考,兰考作出了“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郑重承诺。年2月,兰考县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预计到年末,兰考县所有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短短几年,兰考就以惊人的速度摆脱困境、一路超越,将鞭影变为箭影,留给世人一个壮丽的惊叹号。

黄河兰考段,昔日民不聊生,今成旅游胜景

上篇——美!乡村里的故事

(一)张庄村:追梦而至的脚步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最后一道弯里,坐落着一个村庄——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绿树掩映的庭院里,由民房改造的画室翰墨飘香;乡村记忆馆里,一件件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旧物件安静地回放着时光;30多家农家乐里,游客笑语喧哗;红薯醋、花生糕的作坊里,独特的香味浸润着乡村的黄昏……这是夏日的一个傍晚,记者在张庄村看到的动人场景。年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调研。几年来,张庄村谨遵总书记嘱咐,未经大拆大建,却旧貌换新颜,变成了能留得住乡愁的美丽村庄。图为张庄村农家小院一景。张庄,这个如今留得住乡愁的美丽村庄,在新中国成立前却是饥民外出逃难之地。黄河是孕育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母亲河,流出黄土高原后,大量泥沙在下游沉积,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兰考县位于黄河的最后一道弯,在过去的近千年中,黄河兰考段决口次,大的改道8次,每一次黄河决堤改道,都有大量百姓被洪水卷走,沿途村庄在怒涛中消失,也诞生了张庄这样脆弱地在黄河臂弯中讨生存的村庄。“春天风沙狂,夏天水汪汪;秋天不见收,冬天白茫茫;一年汗水半年糠,交租纳税恨官堂;扶老携幼去逃荒,卖了儿和女,饿死爹和娘……”这首民谣中描述的悲惨景象,就是张庄人、兰考人不堪回首的过去。因长期处于饥寒交迫、食不果腹境地,兰考群众被逼外出乞讨。泛滥的洪水,见证了张庄人逃命的辛酸脚步。新中国成立后,这个处于黄河之弯、大风之口的村庄,迎来了很多脚步。年,毛主席来到张庄所在的东坝头镇,望着滚滚波涛,发出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感慨,心痛兰考人民的艰难处境,作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化害为利的指示。年,毛主席再次来到兰考,此时,兰考已经开挖了“兰东”“兰商”“兰杞”3条黄河灌溉渠,黄患得到有效控制。

年到年,*派焦裕禄来到兰考,带领兰考人民治理“三害”。图为兰考县焦裕禄干部学院里焦裕禄同志的雕像。

年,焦裕禄书记在风沙、内涝、盐碱“三害”最为严重的关头,来到多灾多难的兰考,张庄,是当年兰考最大的风口。夸父曾追日,而兰考的焦书记曾追风。年,憔悴的焦裕禄就是在张庄一次次追着风沙跑,终于查到了风口,找到了挖泥封沙、栽种泡桐树、刺槐树固沙的良方,这一方法后来被群众形象地称为“贴膏药”“扎针”。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庄,他深情地问寒问暖,了解关于焦裕禄书记的感人细节,询问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并为兰考指明了发展方向,让张庄人更加鼓起了创造美好生活的勇气。年7月,河南省委省*府成立驻兰考督导组,督导组组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段喜忠带着省里对兰考工作的关心支持,几年间60多次跑兰考,并多次来到张庄村,对兰考倾注了太多心血,解决了不少大事难事,深受干部群众爱戴。兰考的脱贫攻坚,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新发地、证监会、恒大踏着热情的脚步来助力。为了以市场的力量促进兰考群众增收,全国最大、亚洲最大的农产品大型集散中心——北京新发地市场的董事长张玉玺带着“水果大王”们来到张庄。新发地培养出全国百名水果单品销售大王,他们拥有为全国的单品水果定价的实力。“蜜瓜大王”对接农科专家,结合兰考半沙半淤的土壤特点,培育出后来走俏全国、甜度不亚于*哈密瓜的“兰考蜜瓜”品种,让农民亩均纯收入增加了10多倍。经过艰苦的治理、多年的耕种涵养,兰考的土壤已由多年前的盐碱地变为半沙半淤,而这样的土壤正为蜜瓜所爱。当天时地利人和让昔日的盐碱地上蜜瓜飘香、人民安康时,长眠于地下的焦书记,是否也会含笑九泉?

在脱贫攻坚中应运而生的兰考蜜瓜煞是脆甜,十分畅销,成为兰考的富民产业。

伴着家乡的兴旺,一批批外出打工者踏着思归的脚步返乡了。张四培回来了,在黄河边流转多亩荒滩地建了虾塘,注册成立了水产养殖合作社;文亚清回来了,开起“文氏醋房”,用祖传手艺酿造的红薯醋十分畅销,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文阳回来了,开发出的花生糕酥甜可口,深受游客喜爱;冯杰回来了,办起了采摘园、亲子园,让家乡的麦秸秆作画、葫芦烙画手艺魅力重现;30多户村民利用毛主席、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又位于黄河之滨的优势,开起了农家乐,每家每户年均纯收入至少七八万元;23岁的大学毕业生雷慧杰回来了,招聘了10多名员工做电商。年,张庄在外务工人数超过1人,现在已经减至不到人。老布鞋焕发新生机,“张庄布鞋研发中心”成立了,张凤云等多名年龄比较大的妇女以纯手工制作“张庄布鞋”,一双丝瓜瓤做鞋底、缝纳针的布鞋能卖到多元;农民成立演出队,老村主任翟茂盛成了“翟导”,牵头成立了“梦里张庄”艺术团,20多名演员先后免费为张庄和周围村庄的群众演出余场;空心院里文章大,一处处空心院不经大拆大建,巧加装饰,就变身剪纸艺术馆、乡村画室、收藏馆、戏院、藏书馆,成为村民和游客陶冶身心的好地方。幸福讲堂话幸福,每到周五晚上,张庄村的百姓就会围聚在村里的大礼堂,谈思路、说发展、诉感恩……这些走进张庄的脚步,开拓着张庄从求生存到求发展、从摆脱贫困到全面小康的宽广道路,见证了张庄从被风沙洪水肆虐到物阜民丰的筑梦征程,体现了一代代中国共产*人前仆后继、矢志不移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忠诚。在纷至沓来的脚步中,张庄也有着自己的节奏:4年前,水泥路修到村民家门口;3年前,旧房普遍得以修缮;两年前,网络覆盖全村;去年,旱厕全部变成水冲厕所,全村户实现“零危房”。夜晚,路灯亮起来了,文化广场活跃着欢快的舞姿;田野里,新的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了,座兰考蜜瓜大棚、一个标准化食用菌加工企业,让农民的单位面积收入是以前的三四倍。年,张庄全村户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户人,贫困发生率25%,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至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元,村集体收入从零增长到40余万元。谋划的脚步,建设的脚步,思归的脚步,奉献的脚步,游赏的脚步……这几年来,各种各样的脚步踏进了张庄,张庄在时光的隧道里蜕变成悠长而朴实、富足而祥和的模样,成为张庄人的“梦里张庄”——这是总书记离开张庄后,村支书申学风怀着对张庄的美好憧憬,给家乡起的别称。年底,“全国文明村镇”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申学风走出张庄,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二)赵垛楼:失而复得的红旗咬着牙、低着头,以颤抖的双手,一位年轻人将一面写有“基层*建红旗村”的红旗交到主席台上,然后低头离开。这是今年3月4日在兰考县三级干部会议上发生的一幕,参加会议的有三四千人,兰考16个乡镇各有一个视频分会场。在三四千双眼睛注视之下交回红旗、交回荣誉的,是即将担任兰考县葡萄架乡赵垛楼村村支书的王松。赵垛楼这个村庄,在兰考县无人不知。在焦裕禄书记带领群众战“三害”的艰苦奋斗中,产生了著名的“四面红旗”,分别是:赵垛楼的干劲,韩村的精神,双杨树的道路,秦寨的决心。赵垛楼是当年的“四面红旗”村之一。

只有永葆先进性,才能让红旗不褪色。兰考县葡萄架乡赵垛楼村支书王松对“基层*建红旗村”荣誉十分珍惜。

“焦裕禄书记当时就住在我们村。为了看清洪水的流向,雨下得越大,焦书记越是打着雨伞往外跑;哪里水深,他就拄着棍子在水里探、在水里试,最深的水没过了焦书记的腰。回到大队部,他就与村干部一起商量,在他离开赵垛楼时,已经画出了要挖的50多条河沟的位置。年五六月份,我们赵垛楼人靠着最简单的工具——铁锹,一个月就把50条河沟全部挖成,这就是赵垛楼的干劲!当年,赵垛楼就产粮食8万斤,之前已经连续3年没产过一粒粮食。”王松从小是在长辈们对焦裕禄书记的思念中长大的,虽说没见过焦裕禄,但对焦裕禄的很多细节都很熟悉。在很多人的心里,焦裕禄并没有真正离去。学习焦裕禄的做法,结合脱贫攻坚工作特点,年6月,兰考县设立了新时代的“四面红旗”:基层*建红旗村,脱贫攻坚红旗村,乡风文明红旗村,美丽乡村红旗村。年12月,赵垛楼这个老红旗村又成为新红旗村——基层*建红旗村。年3月,因*建工作不力,赵垛楼丢了红旗。配不上红旗的那份鲜艳,老先进也被淘汰出局,于是,有了王松在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交回红旗的一幕。王松年出生,大专文化程度,是村里的能人,开有一家石料厂、一家粮食收购店,吸纳了30多位村民就业。年,他开始担任村协管员,负责与外出务工人员保持联络,随时了解他们的务工情况,以此作为脱贫攻坚中统计贫困人口收入的依据。因工作出色,年4月,王松被推选为村支书。“交回红旗时很羞愧,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我们赵垛楼的荣誉夺回来。”王松说。上任后,憋足了一股劲儿的王松甩开膀子大干起来。“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我首先就认真抓支部建设。”王松说,他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用心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脱贫攻坚*策,并在*课上请老*员讲焦裕禄书记的故事,让村“两委”“心明眼亮”起来。他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把民主生活会开出成效,绝不走形式。所有村干部围绕强村富民的共识,明思路、聚人心、促发展,对村里重大事项实行“四议两公开”,争取群众支持。为无职*员设立村级服务岗,凝聚起所有*员参与村级管理工作的智慧;组建*员志愿服务队,老人户的麦子不愁收割了;为*组织增加新鲜血液,今年新发展*员4名。一个县要发展,首先要解决领导班子的思想问题,一个村庄的发展也同理。赵垛楼村“两委”的思想统一后,各项工作很快打开局面。蜜瓜大棚从年的多座增加到今年的座;发展了亩精品红薯,售价是普通红薯的3倍多,明年计划发展到亩;带动兜底户养起了构树鸡,3斤以上的鸡每只能卖到50多元,是普通鸡售价的两倍多;养羊从0多只,发展到多只,增加了4倍;为促进产业发展,每名*员联系一名贫困户……返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乡亲们对家乡的自豪感越来越强。在兰考优胜劣汰的用人环境中,在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下,王松的工作成效和赵垛楼的变化,被乡*委、县委看在眼里,年7月,王松又把失去的红旗领了回来。“当年,赵垛楼因干劲大被焦裕禄书记树立为‘四面红旗’村,但进入新世纪却还是国家级贫困村。进入新时代,兰考树立了新的‘四面红旗’,赵垛楼的红旗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原因?”记者提出了心中的疑惑。“主要是产业结构单一,思想保守,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弱。所以,我们要加强学习,让自己加快进步,进步才不会落后,才能保得住红旗。再过半年,我们还要力争再添上脱贫攻坚、乡风文明两面红旗。”王松坚定地回答。《大学》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赵垛楼的故事告诉我们,对精神财富应该辩证理解,精神不会自动变为财富,只有主动学习、思考、传承、发扬,用以解决新的矛盾问题,才会让精神财富名副其实。对赵垛楼这个有名的红旗村来说,保住红旗的办法就是不断进步,永葆干劲,持续为红旗增光添彩。红旗村,是荣誉,更是榜样和鞭策。曾经拄着树棍在赵垛楼齐腰深的洪水中日夜奋战的焦裕禄书记啊,若是看到老红旗村赵垛楼的奋起直追,也一定会为之点赞吧。(三)徐场村:寻音而遇的爱情夏日,黄昏。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的一片树林里,传出古雅的琴声。身着山水图案汉服的女孩正抚琴弄音。身后,一位同样身穿汉服的男孩深情地注视着她。琴声穿过树林,飞向村庄,醉了村头的夕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因琴结缘、伉俪情深的徐亚冲与爱人卫晨欣在位于兰考县城的兰阳湖畔身着汉服弹奏成为兰考县一景,他们的爱情故事感动了全县人民。

这样的场景,并非仙侠片拍摄现场,而是发生于徐场村的真实一幕。男孩是本村人,叫徐亚冲。女孩是三门峡人,叫卫晨欣。这动人的场景背后,有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联姻这段爱情的,是焦裕禄书记留下的泡桐树。当年,焦裕禄书记为治理“三害”引进了泡桐树种,并带头挖坑种植。那株他亲自种下的泡桐树,如今已是合抱之粗,被兰考人称之为“焦桐”。每年5月“焦桐”花开放之际,那把开满花的紫色“巨伞”就撑出一片方圆几十米的花荫,树下的人们常常洒下思念的泪水。一代又一代的共产*人驻足这株树下。“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年7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曾夜深难寐,含泪填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以表达对我*的好干部焦裕禄同志的敬仰、思念之情。9年4月1日,时任国家副主席、中央*校校长习近平来到向往已久的兰考,在“焦桐”旁边,亲手种下一株泡桐树,兰考人民亲切地唤作“习桐”。半个多世纪过去,焦裕禄书记当年魂牵梦系的兰考“三害”如今早已难见踪影。黄河大堤蔚为壮观,经拓宽加固绿化,已成兰考一景,游客如织;昔日泛白的盐碱地、沙地,经翻淤压碱压沙,早已沃野千里,兰考人民再未饿过肚子讨过饭,相反,还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种植的余万株泡桐树,不仅因适应黏重瘠薄土壤而改善了兰考的生态环境,还因透气性好、共鸣性强、纹理美观,成为制作民族乐器音板的最佳木材,由此形成了徐场村的富民产业——民族乐器加工。兰考对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庄严的承诺后,全县上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年被纳入为国家贫困村的徐场村,充分发挥拥有千亩泡桐木的优势,大力发展用泡桐木做音板的民族乐器加工业,通过金融贷款支持、申报省级特色旅游村、开发电商等措施,并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牌、统一进行农户院墙改造,迅速崛起为“中国民族乐器村”,标牌赫然挂于村口。目前,全村年产古筝、古琴、琵琶等各类民族乐器60万台(把),出口美、德、法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生产的民族乐器产值为17.8亿元,占全国21%。据了解,国内95%以上的民族乐器,采用了来自兰考泡桐的音板。夏日,记者走进徐场村,看到家家户户的外墙绘有风格统一的壁画;推门而入,一个个小院里,一株株绿树下,十有八九摆放着正在制作中的古琴。年,徐场村只有7户人家做古琴,今年已增至82户,从业人员余人,其中,返乡创业者30多户60多人。在这一兴旺产业中,有徐场村10户46人、周边村52户人的贫困群众参与其中。一花引来百花香,一业引得百业旺,做琴弦的、搞雕花的、缝琴包的、喷油漆的、开电商的、办培训的、跑运输的,也纷纷热闹起来,村口,拉乐器的车每天都来。

用泡桐木加工古琴、古筝等民族乐器,已成为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的富民产业。图为徐场村村民徐亚冲正在精心制作古琴。

26岁的徐亚冲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把自己的加工作坊命名为“墨武琴坊”。“墨代表文人文化,武代表武侠文化,我喜欢有古风古韵的东西,也希望这个名字能引来知音。”徐亚冲有些腼腆地说。徐亚冲做古琴颇有工匠精神,一张古琴要经过0多道工序,每张能卖一万多元,有好几位国际友人买走了他做的古琴,并通过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喜欢做古琴的他还学会了弹琴,自做自弹,其乐无比。让他没想到的是,年的一个夏日,他的琴声竟引来了自己的意中人。那是一个午后,卫晨欣与几位好友来徐场村考察乐器市场。她是城市长大的姑娘,12岁开始学古筝,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专长于音色鉴赏。那天,她走着走着就听到了高山流水般的琴声,循音而行,走进一处写有“墨武琴坊”的农家小院。院里,摆放着一张未完工的古琴。屋内,一位小伙正专注地低头弹琴。四目相对,两心动情。徐亚冲有意谈了一曲当年司马相如弹给卓文君的曲子《凤求凰》。卫晨欣临走时,说院子景色很美想拍照留念,徐亚冲的父亲便主动取出相机,让儿子帮忙。后来,两位年轻人加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鞭影到箭影兰考脱贫脱困启示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