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金华日报
撤地建市以来金华昂首迈向现代化都市区洪兵摄
又是一个春天的故事!
赶超发展,浙中崛起,在这个春天打响了起跑发令枪;群城聚市,共绘浙中发展“八骏图”,在这一天挥写第一笔。
年5月15日,金华多年城市发展史上的新坐标、新起点。这一天,国务院批准撤销金华地区建制,金华、衢州升为省辖市,实行市管县体制。金华市包括兰溪、浦江、义乌、东阳、磐安、永康、武义及原金华市(县级)的辖区。
“我们现在说浙中八婺也好,讲全省第四大都市区也好,这一行政区域格局,是33年前撤地建市奠定的。”作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时任金华地委副秘书长、地委办公室主任的徐水根说。
在他看来,当年撤地建市是为了形成“一市带几县”的格局,能有一个强劲的“火车头”,带动浙中区域经济更好地协同发展。
“撤地建市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已为33年来金华翻天覆地的巨变所印证,这一决策至今仍绽放着智慧的光芒。”今昔对比,徐水根感慨万千。
顺民意新金华从这里再出发
翻开33年前的浙江省地图,面积最大也最醒目的,是位于浙中西部的金华地区。“下辖金衢两地13个县(市),东西横跨多公里,南北纵向公里,当时交通不便,干部下乡或办事大量时间要花在路上,这么大的区域相对分散,如何更快更好地发展,一直是地委和行署领导思考的重心。”徐水根说。
在这张地图上,杭州、宁波早已标注为“市”,温州、绍兴分别于年和年撤地建市,嘉兴和湖州也在年分家撤地建市,仍然标注为“地区”的有金华、台州、舟山和丽水。年春天,金华地区也处在这场行政体制大变革的前夜,广大干部在焦急地等待国务院的最终批复。
年,中共中央在51号文件中向全国发出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管县体制的指示。浙江行动很快,年初省委就召开三级干部会议,省长李丰平宣布,先撤销嘉兴、金华两个地区,建立嘉兴、湖州、金华、衢州四个地级市。会后,省里派出工作组到金华,帮助筹备金衢分家、撤地建市相关事宜。
“国务院批复是5月15日,金华地委收到文件是在5月24日,25日金华地委和行署就召集县(市)委书记、县(市)长开会传达国务院决定。”徐水根告诉记者,在撤地建市问题上,广大干部意见高度统一,一致表态拥护中央决定,因为金衢两地分家有利于各自区域发展,无论官方或民间早已形成共识。
6月28日,金华地委书记董朝才在地、市机关部门负责人会议上宣布,金华地区撤地建市,建立金华市和衢州市委、市纪委,两市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将通过法律等程序产生。董朝才和陈文韶分任金华和衢州第一任市委书记。
“对于金衢分家,地委早已作了周密部署、精心安排,一切都很顺利。”徐水根回忆,如果说干部还有什么心理波动的话,那就是留在金华还是派往衢州的抉择。
“金华带过来的多名同志,加上各县选调过来,共多名干部,挤满了衢州唯一的招待所,同志们都非常辛苦,我也是夜以继日地工作,夜里躺在床上,满脑子都是难题,难以入睡。”衢州市第一任市委书记陈文韶这样回忆草创之初的艰辛。
徐水根说,当时金华各方面环境相对较好,衢州条件较为艰苦,而且地区级的教育、卫生和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基础都在金华,衢州需要在一个县级市的基础上重起炉灶,困难重重。
为此地委号召干部讲大局、讲党性、讲团结,服从组织安排。调配到衢州的干部相对年轻,有干劲,能吃苦耐劳,勇于拼搏担当,有力地推动了衢州各项事业发展。
谋发展生产力又一次大解放
金华为何要撤地建市?金衢又为什么要分家?答案很简单,一切为了发展。
金华地区是年设立的,当时实行“省管县”体制,全省有60多个县,这么多县,每个地方情况千差万别,怎么管得过来?
徐水根告诉记者,只能由省政府的派出机构——地区行署来管理,但行署不是一级政府,地区一级也不是正式的行政区划,因此没有地区的人大、政协等建制,不利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和地方民主政治的发展。没有人大,地方就没有立法权;没有政府,地方就没有更大的自主决策权。行政体制、机制上也受到很多束缚,影响经济发展。通过撤地建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无疑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撤地建市,可以说是自上而下部署和推动的一项全国性行政体制大改革。在这场变革中,与金华情况相类似的是嘉兴地区,在撤地建市的同时,嘉兴和湖州分家。
“虽然同属金华地区,但事实上存在以金华为主的东片和以衢州为主的西片等两个经济区域,历史上各自属于婺州和衢州,水系流域也是一条金华江,一条衢江,考虑到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经济特点等因素,13个县(市)松散地聚在一起,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城市核心,分开更有利于各自发展。”徐水根打了个比方,分开后相当于有了两台强劲的发动机,在“市管县”的新体制下能更好地带动各自区域发展。
金华撤地建市干部大会后,本报专门配发了《实行市管县金衢更有望》的社论,阐明了“市管县”体制的诸多利好。社论指出,此举有利于城市综合功能的形成和作用的发挥,使金华和衢州两市可以根据所辖地区实际,确定城市发展的方向和性质,制定长远和近期规划,真正成为本区域内经济、流通、金融、科技、文教中心。
“金衢虽然‘地’相依,但‘情’不同,两地干部在分家前后,提得最多的就是加强对经济工作的分类指导,推动金衢两市因地制宜地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扬长避短,择优发展,同时一市带几县,各项工作能抓得更有成效。”徐水根说,撤销地区建制,各自建市,是金衢两地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产生了“1+12”的效应,由此各自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影响极其深远。
为崛起都市区正迈向新征程
年撤地建市,一个新金华由此诞生,全省第四大都市区的雏形由此形成。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的春风吹拂着八婺大地,全市上下要求加快发展的呼声日益强烈,老百姓对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的愿望非常迫切。
撤地建市后,徐水根担任了市委秘书长,担子更重了。他说,顺应时代要求,当时金华市委考虑的发展重心有两个,一是加强金华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加强对县(市)的带动能力,这项工作至今一直在努力,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提升都市核心区的能级和首位度;第二个是加强县市联动,组团式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形成和壮大,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也就是现在的群城聚市战略。
年9月,省政府正式批准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次指出:“金华市是浙江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此后,金华提出“一马当先、群马拉车、百轮齐转”工作思路。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的目标;年市第五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发展战略;年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圈带聚合、协同共兴、富有活力、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区。
金华撤地建市后激活了县域经济的活力,紧接着又迎来撤县建市的热潮。年5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兰溪县,设立兰溪市(县级),在全省率先撤县建市。年5月,义乌、东阳撤县建市。年10月,永康撤县建市。尤其是年省城市化工作会议及强县扩权改革后,义乌、东阳、永康等城市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百强县。
年至年还是金华市小城镇发展最快的时期。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乡镇工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从而推动小城镇迅速发展壮大,撤乡并镇高潮迭起。小城镇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从省、市中心镇建设和扩容,到横店、佛堂等一批小城市试点改革,再到全市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大批大批的乡镇内外兼修,实现美丽蝶变。
撤地建市33年来,无论是撤地建市之初提出的中心城市概念,还是现在全力打造的现代化都市区,奔跑在“浙中崛起”赶超之路上的金华,八婺同心,风雨兼程,苦苦追寻和探索发展新路,一刻也不能耽搁,一刻也未敢停歇。
退休后,徐水根仍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