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m.sohu.com/n/46105558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当农民种地没有出息,大学生种地更加没出息,白读那么多书。
16年前,地道的浙江农村人倪晓军,曾毕业于浙江大学,在国企工作过,摆过地摊,开过小厂,但是最后不顾家人反对,放弃铁饭碗,回农村种杨梅。
听说儿子回来种杨梅,父母两人一致反对,说:“种杨梅能有什么出息?大学生种杨梅,书不是都白读了?”
然而,倪晓军已经下定决心,不顾家人反对,一定要种杨梅。
读过书的人就是不一样,如今倪晓军不仅仅是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还带领村里人种杨梅,大棚杨梅种植面积达到了亩,村里人均年收入也能达到4万元,家里都盖了新房。
一、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年,倪晓军出生在浙江省兰溪市马涧镇前余村,父母是种地的农民,除了种地,就靠种棵杨梅补贴家用和供孩子上学。
农村人,都想着走出去,年,倪晓军通过自己努力做到了。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浙江大学,成了村里第一个走出去的大学生。
倪晓军考上大学,光宗耀祖,是全村的骄傲,也是家族的希望。
4年的大学生活很快就过去了,年22岁的倪晓军毕业于浙江大学管理系。他带我一份“村里第一位大学生”的荣耀,雄心勃勃地想在城里干一番大事业。
二、放弃铁饭碗,回农村创业种杨梅
倪晓军从小就渴望走出农村,从浙江大学毕业的他,以很好的优势进入了当地一家生产轮胎橡胶国企工作。
能够在国企工作是许多人的梦想,犹如铁饭碗,做好了还能分到房子。
倪晓军曾经也这么想,但是他很快就被生活打败,看着一个月多元的工资,却看不到未来。
从那以后,倪晓军有了创业的想法,并在两年后,他不顾家人劝阻,决心放弃铁饭碗,从单位辞职。
辞职之后,他做过不少生意,有摆过地摊,卖过西瓜、烤串,也曾创业开过水泥厂,赚过亏过。不过,折腾到4年,他还是回到兰溪本地,做水果生意。
也是从这年开始,倪晓军认真审视杨梅。因为这一年来,他靠卖杨梅积累了不少老客户,也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他的脑海里有一个念想——回农村老家种杨梅。
三、不顾家人反对,回农村老家种杨梅
倪晓军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家人,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他的父亲说:“种杨梅能有什么出息?大学生种杨梅,书不是都白读了?”
但是倪晓军不想放弃,他相信自己读过书,种杨梅肯定比别人好。
于是他说干就干,把自家杨梅扩种了几亩,并改变销售方式。
原来,村里种杨梅的人家都是等着收购商上门,由收购商定价,十分被动。倪晓军看到杨梅地旁刚好有一条47省道连接兰溪、义乌和浦江,过往车辆不少,心想不如自己卖?
意想不到的是,5年他刚摆了几天,生意就很好,而且吸引了许多人上山采摘,价格也比批发高许多。
四、改变种植方式,带领村民致富
成功来得太快,让倪晓军措手不及的事发生了。
8年,兰溪杨梅成熟季节,接连下了十几天的暴雨,让包括他家在内,不少果农几乎颗粒无收。
倪晓军心想靠天吃饭总是不踏实,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杨梅,经过一场暴雨,就会让人破产。
年,倪晓军开始尝试大棚种植杨梅,他不懂技术,就请教专家、上网查资料,把相关技术要点记在本子上。然后他花1.3万元搭建了一个杨梅大棚,试着种下13棵杨梅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实践,倪晓军把“怎么授粉?如何施肥?怎么调节温度?如何控制湿度?”等技术要点,在本子上仔细地记录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来倪晓军花了不少代价,损失20多万元,反复试种,摸索出了一套最优的大棚种植杨梅的方案。
年,倪晓军代表兰溪杨梅参加浙江农业之最杨梅擂台赛,一举拿下荸荠种和东魁种口感最佳的双料冠军。
大棚种植杨梅,控制好了口感,也就意味着倪晓军成功了。他说:“大棚杨梅采摘期更早更长,今年持续了35天,露天杨梅,荸荠种加东魁种,一共20天就很不错了。”
如今,他家有50亩大棚杨梅,在兰溪排到第二位,今年大概有四五万斤颗,赚了多万元,比打工强多了。
在他的带领下,整个前余村30多户农家,有20多户搞起了大棚,面积已达亩。全省共亩大棚杨梅,兰溪亩,一半在余村。现在余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也能达到4万元,家里都盖了新房。
未来的目标之一,他就是想把家乡打造成“浙江大棚杨梅第一村”。
五、结语
有志者事竟成。倪晓军凭借着自己的一股韧劲,不怕累不怕苦,通过种植杨梅,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也带动了村民致富。他的精神值得我们为他点赞!
农村需要更多的像倪晓军这样有知识、有头脑的大学生,需要他们去改变农村,发展农村。
对于倪晓军的故事,你有什么看法?欢迎下面留言!(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