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探寻兰溪棹歌里的生机把细密瓷实的生活 [复制链接]

1#
自媒体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zguolife.com/news/49891.html

钱江晚报

去兰溪路上,远处越中山色

从杭州出发,高铁50分钟就到金华,从金华坐汽车去兰溪,一路与金华江相同的方向。在几百年前的马车时代,这条水路异常繁忙,文人、官员、商贾都乘船往来。

时间在这里好似慢了起来,一座青瓦白墙的明清古建筑,一曲原汁原味的婺剧,一张热气腾腾的鸡子馃……兰溪的文化之脉,流淌在古城古村里,也流淌在新时代前进的车轮里。

长在江边的诗歌

古代交通,水路极重要。兰溪的朋友告诉我,因为兰溪水运交通枢纽的地位,又加上南宋时*治、经济中心南移,这里几百年里曾是徽州、福建、广东、宁波、义乌商人聚集的地方。

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李渔往返兰溪与杭州、南京,就在这水上挂帆。写下“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唐代诗人张志和,从金华乘船去湖州看望朋友颜真卿,也要经过兰溪。兰溪往北直通大运河和京城,交通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让它成为钱塘江诗路上的一个中心。

李渔故居。李渔(-),原名仙侣,后改名渔,字笠鸿,号笠翁,金华兰溪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

站在三江交汇处,我想起了几首诗。作为一个文史专业毕业生,多年前在课堂上读过的诗,等我到实地踏访,它们就像鱼儿跃出水面一样,在我脑海浮现。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兰溪棹歌》是关于兰溪景色很著名的诗。桃花春雨江南,弦月在天,山峦隐现,鱼儿跳上浅滩,动静之间,生机盎然,把兰溪山水之美写到极致。

今天,江两岸草坪丰厚,树林葱郁,远处青山隐隐,这番“越中山色”比古时不知如何?今天散步的兰溪人,不知还能不能听到鱼儿翻跃水面的声音?

写下“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的诗僧贯休,是唐末的一位兰溪人,诗歌、绘画双绝。他的绘画《十六罗汉图》流传至今,是无价瑰宝。贯休这两句诗,今天口口相传,书法家于右任曾以草书书写这两句送友人。

后来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南渡,住在金华双溪北岸,即“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中所说。在这里,她还写了一首七绝《题八咏楼》,其中“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正是化用本地诗人贯休的诗。贯休北上、李清照南下,大概也是在“水通三千里”的水路上经过的吧。

从兰江北望,我知道这水连通钱塘江,可以直到杭州。我又想到元代诗人萨都剌,他的这首《兰溪舟中》大概是在钱塘江来兰江的船上写的:“水底霞天鱼尾赤,春波绿占白鸥汀。越船一叶兰溪上,载得金华一半青。”

诗僧贯休(-)婺州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市)人,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

年春,萨都剌从元大都(今北京)南下杭州,走大运河是最佳选择了。从杭州继续南下兰溪,自然也是从钱塘江溯流而上,经富春江入兰江。今天,乘船走一走这条路,“水底霞天鱼尾赤,春波绿占白鸥汀”的景色,也是能看到的吧?

翻开诗集,兰溪的诗人、关于兰溪的诗还有很多。唐代许浑的“暮随江鸟宿,寒共岭猿愁”。(《送客归兰溪》)宋代韩淲的“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鹧鸪天·兰溪舟中》)……当年浙江繁华市镇,通过钱塘江与杭州、与北方*治中心连成一线,文学史上也留下了诗人们的笔墨。

今天的江边,彩色的游步道一路延伸,天下江南景区的李渔文化公园、芥子园、胡应麟故居、扬子江生态公园、南门湿地公园分布在江边。曾经的诗路上,生态和文化交织,远处高楼正在一幢幢建起。

游埠镇上的小茶馆

水路便利催生了钱塘江诗歌之路,也催生了那时兰溪的繁荣。

以前三江水运繁荣,终年樯帆林立、客商云集。来自义乌、永康、宁波、绍兴、徽州、江西、福建等各地的商人都在此兴建同乡会馆。今天兰溪老城的义乌会馆,典雅的建筑、恢弘的戏台、宽阔的庭院,都诉说着昔日的热闹。

三江水运完全被公路取代,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如果要寻找这条水路上千百年前的繁华,“江南第一早茶”的游埠镇是一个鲜活的样本。

从兰溪市区去游埠镇,沿着衢江逆流而上,公路沿着江边大概行驶30分钟。这里也是唐代贯休禅师的故乡,今天有“贯休祖庭”。这里还有李渔茶馆,兰溪人太爱李渔了,李渔这位美食家笔下的糕饼、面在这里随处可见。

“武春茶馆”的宋素红。夏武春供图

清晨5点多,游埠镇的解放街——本地人俗成后街——上已经有了吃早茶的人。晨光中,街道两边茶馆、酥饼店、糕点店、面馆开门了,长条板凳摆在店门前。

夏武春和宋素红夫妻的“武春茶馆”是个网红店了,这家茶馆是上辈人传下来的,他们夫妻上世纪末结婚后,一直在经营。每天凌晨四点,他们就起来烧水、和面、制作辅料,客人一进门,泡茶、添水、端饼。

太阳升起,街上渐渐热闹起来。人们打招呼声,油锅里滚滚声,面团摔在面板上的声音,冲茶声,都不用鼻子闻,耳朵中都是烟火气。酒香、茶香、酥饼香、酱香、蛋香、瓜香,一步步移动,各种香味也拂面而来。

千百年后,人已经换了,但是那种景象保留在街巷、建筑和装饰里,保留在卖早茶、喝早茶的饮食习俗中。打一声招呼,面对面坐下,一边喝着茶,一边聊着天度过清晨的时光。时间都慢下来了。

这样的游埠镇也成了摄影师的打卡地。除了这里是中国第一代摄影师郎静山的故乡,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历史感。

王萍 供图

80多岁的张大爷是武春茶馆的常客,头发和胡子花白,牙齿已所剩不多,清癯瘦削,额头突起。在乡下劳作一生的老人,身上刻满了岁月感。他曾出现在众多摄影师的镜头里,拍摄他的作品也曾在国际摄影比赛中获奖。

宋大嫂介绍,摄影师多的时候,张大爷喝着茶,二十多个人扛着相机在拍,跟走红毯的明星一样。小小的游埠镇,也因为美食和摄影成为网红,被全世界看见。

给李渔画个现代的像

“我要到兰溪开一间民宿,门口就放着李渔的形象人偶。”80后诸暨人孙恒海并没有到过兰溪,但创办了“至乐汇”舞台剧品牌,最早将《驴得水》编排为话剧的他,是“东方莎士比亚”李渔的迷弟。

年前从兰溪走出的戏剧大师,在今天仍然脉动着生命力。

孙恒海的老家距离兰溪只有一个小时车程。小时候,他在父亲书架上翻到李渔的《闲情偶记》,那是他第一次与李渔接触。当时他没意识到这个人会跟自己有什么关系,但是一颗种子种下了。

多年之后,孙恒海到北京从事戏剧工作,读莎士比亚、读中西方现代剧作家,他回过头发现,对戏剧的很多理解,李渔在年前就说过了。在孙恒海看来,好莱坞编剧大师布莱克·斯奈德《救猫咪》等很多作品,与李渔的理论异曲同工,只是换了一种说法。今天小说、电影、百老汇、好莱坞的故事,很多也仍然在李渔的戏剧框架中。

李渔墓,在兰溪市永昌街道夏李村

李渔的可贵,在于他是一个生活家。“如果只是写东西,那他跟一个以烹饪为业的厨师没什么分别。”孙恒海说,李渔不是简单地写东西,从《闲情偶记》中可以看到,他爱戏剧、爱室内设计、爱美食、爱花草、爱养生、爱中医药、爱煮茶、爱园林……他把生活和戏剧融为了一体。这是一个戏剧人最重要的。

李渔做戏剧、做出版、做文创,以此为生、以此为乐、以此为命;出名之后,屡被盗版,他重视版权,与盗版打官司……在年前,活出了一个现代戏剧人的样子。

年,孙恒海想给至乐汇做一个李渔的形象Logo。他从多个方案中选择了一位法国设计师的方案。面对一个外国人,孙恒海给他讲李渔的纯粹,李渔的现代性,讲中国文人的风骨,甚至讲他曾创作《肉蒲团》《金瓶梅》的野史……

一个立体的形象设计出来了。戴一顶斗笠,留一条辫子、两撇胡子,小丑演员一样浑身色彩斑斓,戏剧味儿很浓。整体人物轮廓以几何图形勾勒,充满了现代感。

同样是浙江人,同样做商业剧团,孙恒海一直视李渔为偶像,他人在北京,他的精神归宿在浙江、在兰溪李渔的身上。

(原标题《把细密瓷实的生活过成一首诗》。编辑丁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